第二節 高等學校的教學原則
一、教學原則的概念
教學原則是依據已發現的教學規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對教師和教學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守的基本要求。高校教學原則是根據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目的,遵循教學規律而制定的指導高校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制定高校教學原則的目的是促進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自覺地按照教學規律進行教學,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原則作為教學規律的反映,具有客觀性,違背了教學規律,教學原則就不能有效地指導教學活動。同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人們對教學規律的認識受一定社會教育目的、教學任務,以及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制約,教學原則表現出一個變化的過程。隨著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展,高等學校的教學實踐亦不斷發展,又會產生新的教學原則。因而教學原則是教育規律與教學目的的統一,又是現實和歷史的統一。
三、大學教學原則及其體系
本章所討論的原則是覆蓋教學全過程的總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的原則
科學性是指教學內容應是科學的知識和方法,并盡可能反映當代先進的科學成果;思想性是指教師應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點,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在教學中實現科學性與思想性韻統一,要求教師在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傳播科學的思想和價值觀念。教師應做到:不斷鉆研業務,努力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潛移默化作用。
(二)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統一的原則
知識積累與能力的發展存在密切的聯系。能力是在對一定知識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形成的,豐富的知識“養料"為開展創造性思維提供必要的條件。要做到知識積累與促進能力發展兩方面的相互促進,教師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第一,在教學中注意使學生的全部認識能力都能積極地調動起來,使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等都處于積極的狀態。
第二,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知識的智力因素,以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
第三,經常組織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展開討論,促進學生獨立獲得知識能力的發展,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科學評價他人的能力。
第四,改變目前的考試方法,要注意考出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要兼顧學生自學、動手等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三)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的原則
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使教學過程能夠高效率進行的保證,學生的主動探索是學習取得成功的基本條件,兩者缺一不可。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的學習要主動加以引導,進行有效的組織;善于提出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激勵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積極性,從而不斷激發他們的事業心和進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