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我國高等教育結構的調整
一、世界教育結構改革兩種基本趨勢
(一)一體化模式
指把以前地位不同的教育機構聯合在一起或建立新的包括多種培養目標、教育內容的機構。一體化模式在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達到高潮,提倡一體化模式的主要理由是:
第一,減少機構間的質量等級差距。一體化模式提倡者認為,年復一年建立起來的多樣化結構有導致“縱向結構”和把各種教育途徑分割開來的傾向,處于不利地位的學生集中在低一級的機構并被剝奪了進入更有吸引力的教育部門的機會。
第二,一體化的機構能特別有效地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如設備、圖書館、教室、教師等。
第三,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
第四,把以前相互割裂的學術教育思想與職業教育思想結合起來。
第五,為科研提供更廣闊的基礎,所有高教機構的教師都能參與科研活動。
第六,一體化模式的一個基本假設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某種程序上是充足的,如果提供適當的教育機會,學生之間學習成就的差異就可以得到控制。
第七,有利于學生重新選擇學習機會。在一體化模式中,前一階段成績不佳但有學習潛力,或前一教育階段學業成績較好但對學術性課程缺乏興趣的學生有機會進行第二次選擇。
二戰后,許多國家通過在高級職業學?;蛑袑V薪⑿碌慕M織和課程計劃來建立短期高等教育機構,如美國的社區學院、西德的高等??茖W校、挪威的地區學院、英國的多科技術學院和技術教育學院、法國的短期技術大學、日本的短期大學等。
(三)對我國高教結構改革的若干啟示
1.各種類型機構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不同類型的高教機構在層次上應有高、中、低之分,在性質上應有學術和職業之別。這對于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都是有益的。
2.高等教育為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服務
我國各地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極不平衡,造成各地對人才數量、規格的要求不一致,地方高等院校應適應地方要求,辦出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