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目標】
1.識記德育的概念、目標和內容。
2.理解德育過程的結構和矛盾。
3.運用德育模式展開德育實踐活動。
第一節 德育的意義、目標和內容
(一)德育的概念
一般說來,德育是教育者依據特定社會要求和德育規律,對受教育者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培養他們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活動。它相對于體育、智育而言,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總稱,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簡稱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詞。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學校德育、社會德育等形式。學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與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社會思想道德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品德內部矛盾運動,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動。
德育是各個社會共有的社會、教育現象,具有社會性,與人類社會共始終。德育隨社會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具有歷史性,在階級和民族存在的社會具有階級性和民族性,在德育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原理、原則和內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繼承性。
青少年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時期,思想道德品質形成發展時期,他們思想單純,愛學習,追求上進,充滿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強,但知識經驗少,辨別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種思想道德影響。因此,必須運用正確的思想和方法對他們進行教育,以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強抵制錯誤思想道德影響的能力,引導他們沿著社會主義要求的方向發展,促使他們健康成長,否則就可能誤入迷途。
3.德育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條件和保證
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憲法》規定:“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比说牡隆⒅?、體等是相互聯系、影響、制約、促進的辯證統一體。通過德育促進青少年兒童的品德發展,可為他們體、智等的發展提供保證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