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系統是物質世界的存在方式,是物質世界固有的根本屬性。系統的實質是多元的辯證統一的整體,它豐富和發展了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系統辯證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具體化、精確化、深刻化,這一規律豐富和發展了唯物辯證法,為唯物辯證法的發展增添了全新內容,提供了嶄新的形式,把唯物辯證法推向了新的階段。
[關鍵詞]:系統辯證論/發展/唯物辯證法
二十世紀中葉以來,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系統科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F代系統科學是有跨學科性質的橫向學科。系統科學的發展“徹底改變了世界的科學圖景和當代科學家的思維方式”[1]。 積極開展對系統辯證規律的研究,有助于豐富和發展唯物辯證法。
1 系統是物質世界存在的方式
系統是物質世界的存在方式,決不是抽象的哲學思辨的結果,而是現代自然科學發展成果的最高概括。19世紀以前的近代自然科學主要研究既成的客觀事物,19世紀的近代自然科學進入到對事物過程以及自然過程的相互聯系的研究。19世紀中期的三大發現分別揭示了細胞向生物體的轉化、不同形式的能量轉化和新舊物種的轉化的科學事實,使人們認識到自然界各種不同事物及其過程通過相互轉化而普遍聯系起來,描繪出一幅自然界轉化聯系的宇宙圖景。
20世紀的現代自然科學已從研究自然界的既成客觀事物、過程及其相互轉化進步到研究自然界事物的內部結構、層次和信息,把自然界的事物當作系統加以考察。由于現代科學與技術的緊密結合,使現代科學整體化的趨勢加強。宏觀、微觀和宇觀相互交叉、滲透,科學和技術相互交叉、滲透,各門自然學科相互交叉、滲透,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互交叉、滲透等,正改變著人們關于物質世界的圖景。現代科學認識正向著微觀的各層次和宏觀的各層次兩個方面延伸,從信息、層次、結構和功能的諸多方面揭示自然界的規律,人類獲得了對物質世界越來越完整的認識。而任何成熟的科學理論知識本身就轉化為進一步科學研究的方法論。20世紀,隨著相對論、量子力學的產生,大大開拓了人類的視野,開始了科學研究模式的變革。人類開始了對科學認識論的發展,推動了生物工程、微電子技術和新材料工藝等工程技術科學的興起。各門學科正由分化走向新的綜合,為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論等方法論學科的興起創造了條件。普利高津研究熱力學遠離平衡態的耗散結構理論,哈肯在光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協同論,進一步向傳統的科學思維模式挑戰。這不僅影響了整個人類生活的方式,也改變了人類的整個思維方式、整個觀念體系。結構功能論、層次論、信息論等正在轉化為當代的普遍的科學認識方法。這些科學方法在現代系統論中得到了綜合,這一切使科學思維方式逐步走上了恩格斯在百年前就預見到的“辯證的綜合”[2] 道路?,F在,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已不僅僅是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等各個領域的事物作為系統而存在,而是整個物質世界作為系統而存在的科學圖景??偠灾?,在現代科學所揭示的范圍和層次上,都提供了充分的證據,展示了從無機界、有機界、人類社會到人們的精神領域,從宇觀、宏觀到微觀客體,系統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系統是物質世界存在的方式,系統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
同樣,系統是物質世界的存在方式,也是人類社會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人類認識史的高度概括。從系統觀的發展史可以看出,系統是物質世界的存在方式,這是一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系統是物質世界固有的根本屬性。不論自覺程度高低,人類總要用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或深或淺地在自己的頭腦中反映它、認識它。
總之,系統是物質世界的存在方式有其深刻的自然科學基礎和哲學理論根據,這已被現代科學技術、人類社會實踐及其認識史的發展所證實。
2 系統的實質是多元的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
系統是物質世界的存在方式,它具有普遍的適用性,不論是物質對象,還是知識對象和思維對象,都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系統。一切物質都構成系統,一切觀念也能構成系統??陀^世界中存在著多種多樣的系統,而且它們往往是綜合性很強的復雜系統。
系統作為一個標志事物整體的哲學范疇,它揭示任何事物都是由其內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所組成,并同其周圍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所構成的整體。盡管由于觀察的角度、研究的方法等存在差異,關于系統的定義也有各種不同的表述,但總起來看,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的要素構成、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這是對系統的基本共識。
從更深的層次看,系統內部和外部的各種聯系和關系,實質上就是種種矛盾、種種辯證的統一關系。因此,可以說系統實質上就是矛盾的集合體、多元辯證的統一體。恩格斯把系統看作一種客觀世界的“辯證的綜合”[2]。他在概括19 世紀自然科學的巨大進步時明確指出:“我們現在不僅能夠指出自然界中各個領域內的過程之間的聯系,而且總的說也能指出各個領域之間的聯系了,這樣,我們就能夠依靠經驗自然科學本身所提供的事實,以近乎系統的形式描繪出一幅自然聯系的清晰圖畫”[3]。
從宇宙觀的角度說,系統是由物質、能量和信息構成的。有人把它們稱為系統的三大基元[1]。 正是這三者的相互對立又相互依賴的關系,才構成了系統整體。從系統自身的角度看,系統包含有要素、層次、結構、功能等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要素、結構、功能三大因素[1],同樣,是由于這些因素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才構成系統整體。
從系統的基本特征看,可以把系統的基本特征概括為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和開放性。系統的首要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整體性的關鍵是整體與部分的辯證統一關系。系統的性質由結構決定,系統的結構性同樣存在要素與結構、結構質與量、結構與功能等各種辯證統一的關系。系統的層次性深化了我們對事物矛盾關系的認識,層次性告訴我們既有高層次與低層次間的辯證統一,又有同層次中要素間的辯證統一,更有層次與整體的辯證統一關系。系統的開放性告訴我們,任何系統都同其周圍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進行著物質、能量或信息的交換和轉換,任何系統都是開放的系統,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系統與環境的辯證統一關系。
從系統的發生和發展來看,系統的發展都是遵循辯證統一規律的,量變和質變的轉換形式,否定之否定的發展形式,都會在系統的整體發展中表現出來。
3 系統辯證論是對唯物辯證法的進一步發展與深化, 是唯物辯證法發展的新階段
19世紀中期的三大發現使我們認識到自然界各種不同事物及其過程通過相互轉化而普遍聯系起來,描繪出一幅自然界轉化聯系的宇宙圖景?!稗D化過程是一個偉大的基本過程,對自然的全部認識都綜合于對這個過程的認識中?!盵4]三大發現是馬克思、 恩格斯創立唯物辯證法的自然科學基礎。其中起核心作用的對立統一規律主要講的是對立面的轉化,它集中體現和反映了三大發現的哲學成果,是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
20世紀自然科學把自然界的事物作為系統加以考察,深入研究自然界事物的內部結構、層次和信息,揭示了結構觀、層次觀和信息觀,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科學的系統觀。系統的結構關系和層次關系原理告訴我們,自然界按物質結構的不同分成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無限發展的物質層次。今天的自然界是宇宙物質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長期進化和發展的產物。因此,無限多樣的物質層次之間一定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轉化聯系;高級層次一定包含低級層次,復雜層次一定包含簡單層次,因而轉化聯系必然導致包含聯系;又由于物質層次具有質的相對穩定性,它們一旦通過轉化形成之后,就同時并存于自然界之中,所以它們之間必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彼此發生著交叉聯系。也就是說,自然界物質層次的普遍聯系,包括不同層次之間的轉化聯系、包含聯系和交叉聯系,而不僅僅只有轉化聯系。
信息的發現使我們認識到,客觀世界是由物質、能量和信息三要素所組成,信息就是物質和能量在時空中分布不均勻的程序,是對物質和能量的組織和控制,它提示了物質結構的實質及其變化的根源?,F代系統觀是現代自然科學高度綜合發展的產物,它把結構觀、層次觀和信息觀集中于自身之中?!霸诂F代科學和生活的整個領域里都需要新的概念思考方式、新的觀念和范疇,而從某方面說它們都是以‘系統’概念為中心的。”[5]系統觀展現了宇宙的系統聯系的圖景, 它比轉化聯系的圖景在細節上更精細,在總畫面上更全面具體。
系統科學揭示了系統、結構、層次等新的物質基本屬性,以及這些基本屬性同物質、時間、空間、運動等物質基本屬性之間普遍存在的內在聯系和統一性。現代自然科學已經證實,物質運動、時空、結構、層次、系統等物質諸基本屬性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具有內在聯系和統一性,形成物質世界各種基本屬性的辯證體系,它為建立以物質的客觀實在性為邏輯起點,以物質的變動性、廣延性、持續性、結構性、層次性和系統性為基本內容的系統物質論體系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系統本身就是物質性與辯證性的有機統一,是物質世界的表現形式,是物質世界的本質屬性,這是對唯物辯證法宇宙觀的新發展。
系統辯證方法是在整體綜合基礎上的分析,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綜合是分析的前提、指導和歸宿,分析始終不能脫離綜合,在系統的整體聯系中認識它的各個部分以及它的各個部分在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再把系統中各個部分的相互聯系、系統與環境的相互聯系綜合為一個整體,正確地揭示系統的整體性質,在這個意義上,分析和綜合真正實現了辯證的統一。這不象傳統方法那樣,先把整體分割為孤立的部分,然后用孤立部分去說明整體,最后在分析孤立的部分的基礎上再把它們還原為整體,但是,這個整體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整體了。整體——分析——系統整體的系統方法原則是對唯物辯證法方法原則的重大發展。
現代系統科學的哲學成果集中體現和反映在系統辯證論當中。系統辯證論所揭示的系統辯證規律主要在系統、結構、層次和信息諸方面豐富和發展了唯物辯證法規律,特別是對對立統一規律的發展,克服了對普遍聯系和運動發展的片面理解,在唯物辯證法原有范疇和規律的基礎上,使辯證法對事物的復雜性認識更精確、更全面、更徹底,是對唯物辯證法的進一步發展與深化,彌補了唯物辯證法原有規律和范疇的不足,是唯物辯證法的新階段,是反映現代科學和人類實踐的哲學新成果。
4 系統辯證規律對唯物辯證法的發展
系統辯證論在唯物辯證法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學的新成果,進一步探究了物質世界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普遍本質,揭示了物質世界和人類思維的最一般規律。系統辯證規律豐富和發展了唯物辯證法。
4.1 系統辯證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具體化
哲學是對客觀世界及其具體事物的最一般最普遍的本質的抽象和反映,高度的抽象化是哲學的重要特點。但這一特點并不妨礙哲學對客觀世界及其具體事物的認識從抽象再上升到具體。哲學的發生發展呈現著兩種趨勢:一方面它在不停地分化,從而呈現出多樣性和具體性。另一方面它又不斷整合,從而顯現出豐富性和系統性。唯物辯證法原有的范疇和規律并沒有窮盡對客觀世界及其具體事物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規律性認識。隨著哲學體系的不斷完善,各種新范疇、新規律的發現,唯物辯證法會不斷地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系統辯證規律不僅從這個意義上使唯物辯證法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更重要的是系統辯證規律所反映的是物質世界及其具體事物的整體的、系統的本質關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質世界及其具體事物的總關系本身,反映了客觀世界及其具體事物普遍本質的全面具體性和完整系統性,即從事物的內部有機聯系、從事物之間的外部聯系來辯證地系統地看待客觀世界。這就進入了整體——分析——系統整體的系統辯證思維階段。因此,系統辯證規律本身是抽象和具體的直接同一,是唯物辯證法的具體化。
4.2 系統辯證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精確化
唯物辯證法指出了事物不但有質的規定性,而且還有量的規定性。但它本身卻未對事物量的規定性作出具體精確的哲學概括。系統辯證規律認為系統的結構決定事物的性質,它給出了系統結構具體的量的規定性,如物質量、運動量、幾何量、信息量等。在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上作出了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的概括,等等。使數學成為“辯證的輔助工具和表現形式”。[6] 系統辯證規律是對現代自然科學和現代社會實踐成果的直接概括,它所作出的量的規定性是與客觀事物相吻合的,可以被證實的,它有助于我們對客觀事物展開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系統辯證規律的某些內容借助數學工具,用數學的形式加以表述,這就使唯物辯證法更加精確化,使我們能對復雜事物系統的整體及其發展規律進行定量分析,從而達到全面而具體的精確認識。
4.3 系統辯證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深刻化
系統辯證規律揭示了客觀事物的整體本質關系,在一定水平和程度上反映了客觀事物內在的總關系本身;而唯物辯證法的原有范疇和規律所反映的只是客觀事物總關系中某種最一般的關系,而不是總關系本身。事物的整體本質關系必然內在地包含事物的各個不同方面的本質關系,因此,系統辯證規律必然內在地包含唯物辯證法的原有范疇和規律。這種內在的包含、發展并深化了唯物辯證法。發展和深化絕不是替代,因為系統辯證規律和唯物辯證法的原有規律以及范疇都各有其具體內容、使用范圍和作用。整體優化律深化發展了否定之否定規律,結構質變律與層次轉化律發展深化了質量互變規律,差異協同律發展深化了對立統一規律。作為唯物辯證法核心的對立統一規律把矛盾看成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根源,而差異協同律進一步把事物的差異和協同作用看作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根源。事物的差異和協同作用既是矛盾斗爭的積極成果,又是對矛盾同一的發展和豐富,因為矛盾的同一僅指對立兩極的同一,而系統的差異協同作用是指在對立兩極同一的基礎上實現所有子系統在客觀整體上的聯合和協調,即多元的辯證統一。事物運動發展的全部意義就在于事物的差異和協同作用。事物的差異協同既包含了對立面的斗爭和同一,又進一步使之深刻化和具體化。比如,對立統一規律認為,事物由多種矛盾組成,但事物內部的多種矛盾是通過什么整體關系和形式構成事物?這個問題在對立統一規律那里并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而系統辯證規律卻可以精確地告訴我們,事物內部諸要素所構成的諸矛盾是通過結構關系和形式構成事物自身的。結構把事物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聯接為一個有機整體,確定了它們在整體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把辯證法的兩點論和重點論辯證地統一于一體。因此,結構決定事物性質的提法比矛盾主要方面決定事物性質的提法更精確、更嚴密、更深刻,使唯物辯證法對事物的復雜性認識更精確、更全面、更徹底。系統辯證規律內在包含唯物辯證法的原有規律和范疇,把唯物辯證法的新舊范疇和規律聯接為辯證法的新體系,是唯物辯證法的深刻化??偠灾?,系統辯證規律為唯物辯證法的發展增添了全新的內容,提供了嶄新的形式,把唯物辯證法推向了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 烏杰.系統辯證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3,44,45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4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1
4 恩格斯.反社林論.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6
5 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導論.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叢刊,1979(2):3~4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57
更多信息請查看哲學范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