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目標】
1.識記童年期心理發展的特征、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論的主要內容、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特殊兒童的主要類型及其特征。
2.理解心理發展、關鍵期、自我意識、社會性認知、認知方式、掌握學習等基本概念,理解學生的認知差異及其教育涵義。
3.評價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第一節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概述
一、心理發展的含義
所謂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研究表明,學生心理的發展有四個基本特征:
其一,連續性與階段性。個體的心理發展是一個逐漸由低級向高級前進的過程,高級的心理是在低級的心理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且又萌發著下一階段的新特征,表現出心理發展的連續性。另一方面,心理發展又是一個逐漸地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隨著新質的出現,心理發展也就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表現為心理發展的階段性。
其二,定向性與順序性。在正常條件下,心理的發展總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順序。盡管發展的速度可以有個別差異,會加速或延緩,但發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比如感知能力最先發展,其次是運動、言語等能力,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最晚。
其三,不平衡性。即使對同一個體而言,不同心理的各組成成分的發展速度有所不同,達到成熟水平的時期不盡相同,發展所需的最佳時期與條件不同。比如1—3歲是口頭言語發展的關鍵期,小學中年級是由具體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變的關鍵期。
其四,差異性。不同個體的心理發展雖然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與順序,但各種心理機能所能達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達到成熟水平的時期等因人而異。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少年英才;有人長于數理運算,有人善于言辭。
又稱學齡初期。這是一個人一生發展的基礎時期,也是生長發育最旺盛、變化最快、可塑性最強、接受教育最佳的時期。學習開始成為兒童的主導活動,通過識字、閱讀和寫作,小學生從口頭言語逐步過渡到書面言語。他們的思維開始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時的抽象邏輯思維仍須以具體形象為支柱。小學生思維發展的這一特點,制約著其心理各方面的發展。在小學生的心理發展中,介性的發展占有重要地位。通過集體活動,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對自我已有一定的評價。盡管小學生的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容易脫節,但對道德概念的認識已從直觀具體的、比較膚淺的認識逐步過渡到比較抽象的、比較本質的認識,并開始從動機與效果的統一來評價道德行為。
2.少年期
又稱學齡中期。這是個體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整個少年期充滿著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的矛盾。抽象邏輯思維已占主導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體形象作支柱。心理活動的隨意性顯著增長,能隨意調節自己的行動。成人感產生,獨立性強烈。開始關心自己和別人的內心世界,同齡人間的交往和認同大大增強,社會高級情感迅速發展。道德行為更加自覺,能通過具體的事實概括出一般倫理原則,并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動,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強,常出現前后自相矛盾的行為。
到了14、15歲,個體發展進入青年初期,個體在生理上、心理上逐步與成人接近。
三、小學生心理發展的教育含義
(一)關于學習準備
學習準備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個人學習的生理、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學習準備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
(二)關于關鍵期
關鍵期是個體早期生命中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這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已有研究提出,2歲是口頭言語發展的關鍵期,4歲是形狀知覺形成的關鍵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當然,關鍵期也并非是絕對的,即使錯過了關鍵期,以后經過補償性學習,仍有可能獲得某些能力,只是難度要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