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目標】
1.識記課外活動的含義、特點和作用。
2.理解課外活動的內容、形式和基本要求。
3.運用課外活動理論制訂課外活動計劃。
第一節 課外活動概述
一、課外活動的含義與特點
學生的活動不僅有課堂的學習活動,而且有課外生活。認真組織學生的課外生活,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方面。
我國教育史上就有組織學生課外活動的實踐?!秾W記》指出:“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闭f明古代學校就既有正課學習,又有課外活動。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迅速發展,社會交往日益廣泛,對人的發展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條件。表現在學生課外生活中,積極的教育因素越來越豐富。它們對學生身心發展的影響作用越來越明顯?,F代教育理論和實踐都十分重視學生課余的校內校外活動。在現代學校教育工作中,課外活動是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全面發展和發展個性特長教育的一條十分重要的途徑。為了使課外活動更加規范化,更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在我國1986年公布的《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教學計劃(初稿)》中,第一次把課外活動正式列人總計劃,并在說明中指出:“小學、初中的課外活動列入教學計劃。各地應努力創造條件,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科技性活動、學科性活動和文娛體育活動,以及組織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性活動?!?/P>
(1)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自愿選擇性 課外活動是學生自愿選擇、自愿參加的活動。它能比較充分地照顧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愛好、特長,符合學生的需要和特點,使學生具有參加活動的積極性。課外活動基本上是個別化、個性化的,這和課堂教學的標準化、同步化相比是一個顯著的不同,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各種課外活動,誘發學生的動機,給予指導,但參加與否,不具有強制性。
(2)課外活動內容和形式的靈活多樣性 課堂教學是根據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教科書和課程表進行的,有相對穩定的內容和形式。課外活動則不同,它不拘一格,靈活生動。課外活動的內容不受課程計劃、課程標準的限制,它的內容深度、廣度,以及學習的進展速度,是以參加者的愿望、愛好、特長和接受水平來確定的。
課外活動的組織形式也不受班級教學這種組織形式的限制。它的形式十分活潑,講究實效?;顒訁⒓拥娜藬悼啥嗫缮?,活動的時間可長可短,活動的方式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活動的場地可以在室內,也可以在室外,可以在校內,也可以在校外?;顒拥闹笇д呖梢允墙處?,也可以是有專長的家長和社會人士,甚至是有一定特長的學生。這些活動有動有靜,動靜結合;有蔚為壯觀的群體場面,也有少數學生的相互切磋。就連活動質量效果的檢查評定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它一般不采用像課堂教學那樣的考試記分方法,而大多采用匯報表演、娛樂競賽、成果展覽、舉行討論會和報告會等形式進行。
(3)學生在課外活動組織上的自主性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必須接受學校行政決定被編人一定的班級,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與課堂教學相比,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富有成效的課外活動,大多是學生在教師和有關方面的指導和幫助下獨立自主開展的?;顒佑蓪W生自己組織、自己設計、自己動手??梢哉f,課外活動是學生自己的活動。學生是課外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活動的指導者、輔導者,對學生活動的組織起輔助作用。當然,教師在課外活動中的指導,主要不是采用課堂教學中常用的講授和課后作業批改的方法,而是采用啟發、咨詢、建議、討論、答疑、活動過程中的巡視與個別指導、活動結果的評析、共同制訂活動計劃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