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目標】
1.識記小學生身心發展的基本概念。
2.理解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3.運用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理論分析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節 兒童身心發展概述
小學教育的對象是六七歲至十一二歲的兒童。小學教育能不能對社會發展起作用,歸根到底要看小學教育能不能促進兒童的發展。為使小學教育能夠真正地促進兒童發展,就必須正確認識小學教育與兒童發展的關系,因此就必須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影響兒童發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一、身心發展的概愈
人的發展,是指個體從生到死的變化過程。這個變化既有連續的、漸進的量的變化,又有質的變化;這個過程不是簡單的增長和單純的量變,而是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量變到質變,從舊的質到新的質的不斷完善的過程。
人的身心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理的發展,包括身高體重的增加,骨骼構造的變化,神經組織的變化等。二是心理的發展,包括認知和意向兩方面的發展,認知的發展指感知、記憶、思維等方面的發展;意向發展,指需要、興趣、情感、意志等的發展。
二、身心發展的動園
人的身心發展的動力是什么?對這個問題,不同的觀點有不同的回答。
(二)外鑠論
外鑠論的基本觀點是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對于人自身的因素,有的認為是需要改造的,如我國古代性惡論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持這樣的觀點。有的認為人的心靈猶如一塊白板,它本身沒有內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決定了人的發展狀況。英國哲學家洛克的“白板說”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外鑠論的一個典型代表是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他甚至這樣說:給他一打健康的嬰兒,不管他們的祖。先狀況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成各種類型的人,從領袖到小偷。由于外鑠論者強調外部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價值,對教育在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會所要求的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都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他們關注的重點是人的學習:學習什么和怎樣才能有效地學習。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如先天遺傳的素質、機體成熟的機制、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等等)與外部環境(外在刺激的強度、社會發展的水平、個體的文化背景等等)在個體活動中產生作用的結果。人是能動的實踐主體,沒有個體的積極參與,個體的發展是不能實現的;在主客觀條件大致相似的情況下,個體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對人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因此,我們把實踐、把個體積極投入實踐的活動,看做是內因和外因對個體身心發展綜合作用的匯合點,也是推動人身心發展的直接的、現實的力量。根據這樣的觀點,教育活動中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師生之間的關系,怎樣提高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各種教育活動等問題自然受到特別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