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藍、地綠、水清是當代人們對生態環境的期盼,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題中之義。隨著節能減排技術的創新與推動,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與發展變成了現實,而環境保護、監管等制度的陳舊、滯后與不完善也使生態環境改善的可持續性面臨考驗與牽絆。因此,我們唯有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并舉,方能讓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現實,給生態環境一個友好的擁抱。
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二者是改善生態環境必不可缺的兩個有效手段。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為:物質世界事物之間存在著普遍聯系,聯系是客觀的,是多種多樣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之間也存在著必然的聯系。一方面,制度創新能為環保新技術的研發與運用提供制度保障,而制度的滯后則會影響環保新技術的價值體現,正如環保型煙花就是因為缺少優惠政策的支持而“不叫座”;另一方面技術創新也能推動制度的不斷改革與完善,正如借助大數據平臺,利用互聯網等新技術大大提高了環境監測的時效性和真實性,為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的優化與落實提供了科學依據。由此可見,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之間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需要對兩者統籌兼顧,共同作用于生態環境改善。
讓制度創新構建生態環境改善的保障網。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不僅需要環保理念的樹立和強化,也需要環境保護、監管、參與等體制機制的創新。畢竟,完善頂層設計是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的前提。正如美國洛杉磯政府順應新能源技術發展的潮流,出臺節能減排政策并給予財政支持,在推動綠色產業發展的同時更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與發展。而我國地方政府則因沒有及時為核電這一環保項目的落實出臺并設計針對性的監管、參與等制度,使得環保項目不僅擱置,更嚴重挫傷了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由此可見,生態環境的改善離不開環保參與機制、監管制度的及時出臺和順應潮流。
讓技術創新激活生態環境改善的細胞元。今天的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的是“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發展新路,這也是改善生態環境所追求的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以科技為動力源。尤其是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矛盾凸顯的今天,要想走出發展與保護的兩難困境,必須依靠科技這一平衡杠桿來實現二者的并進。新能源技術的應運而生讓能源結構得以優化的同時,大氣污染、河流污染等情況得到了有效緩解;同樣,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使用也讓公眾積極參與到環境治理中,舉報環境危機事件、遏制破壞環境的不法行為。所以說,新技術的使用必將成為實現環境改善的創造性力量,為其提供動力保障。
“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生態環境的改善并非一日之功,更非一蹴而就。我們只有以制度先行、突破環境保護的體制瓶頸,方能為環境改善、生態發展提供積極的制度環境保障;我們只有以技術創新為引領,方能找到治愈環境保護之頑疾的良方。如此,我們才能讓公眾享受天藍、地綠、水清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