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8月的招聘市場,如同天氣一樣火熱。但同樣有這樣一群“待機族”,和忙于投簡歷、面試的畢業生不同,他們畢業之后,既不求學也不求職,而這種“慢就業”正在年輕人中成為一種趨勢。
【標準表述】
在“慢就業”人群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主動“慢就業”,另一種是被動“慢就業”。前者是利用幾個月到一年不等的時間,選擇游學、做義工、旅行、實習。這樣的年輕人,大多對未來有一定的規劃,希望更廣泛地接觸社會,認知世界,嘗試更多的可能;后者是在黃金求職期沒能找到適合的工作,加上家庭條件允許,父母不給孩子施加就業壓力,他們就選擇了慢慢找工作。
其實“慢就業”也是無奈的選擇:首先,就業市場有限的需求,面對每年數百萬的大學畢業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迫使他們不得不選擇“慢就業”;其次,有些大學畢業生缺乏正確的擇業觀,一心想找輕松體面、待遇優厚的工作,但現實總是很難如愿,這樣,這些遲遲找不到工作的人,也在無形之中被“慢就業”了。
慢就業,符合年輕人追求自我、寧缺毋濫的性格特點,同時也源于當下社會就業形式的多樣性與靈活性。慢就業這一階段,應該是一個緩沖期,畢業后利用一段不宜過長的時間來繼續充電,為找到更好的工作而做準備,而不是故意拖延時間來滿足惰性,變成啃老族。
【具體措施】
第一,制定合理的職業規劃,在“待機”的這段時間里,明確要學習的技能,朝著這個職業規劃的方向努力,機會來臨時,要牢牢抓住。
第二,慢就業等的期限不宜過長,不要讓自己習慣了啃老,慢慢變得頹廢起來,更不要故意拖延,因為時代更新速度很快,跟不上節奏,有可能就會被社會所淘汰。
第三,選擇慢就業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家境比較富裕,父母又支持選擇慢就業,可以為了更好的工作不將就;如果家庭條件比較困難,還是盡早工作,踏入社會,學會適應,汲取經驗,給父母減輕生活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