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總結構對于考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之所以熟悉在于容易判定,不熟悉的原因在于它存在很多的變化形式,讓人眼花繚亂不知真相
對于分總結構而言,描述的應該是一種先分述再綜述的段落類型,先通過不同的角度立足不同的分論點進行事例的枚舉和說明,而后一般會通過一個總結性的詞匯進行歸納概括和總結,最終引導出一個具體而微的結論。判定的時候,一般關注文中的一些總結性詞語。例如:“總之”,“總而言之”,“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以上這些”等等,當我們看到諸如此類詞匯的時候,就可以做一個基礎判斷,應該是一個標準的分總結構。
我們在進行歸納重點的時候,思維路徑和總分結構一致。無論前面的分句如何說明,如何呈現理論觀點,它的作用只有一個,就是為最終的總論點所服務。所以我們只需要對最后的總句進行歸納中心思想即可。
但是,由于現在題目難度的日漸加深,很多時候會出現各種變形形式。比如分總結構,存在一個較為高頻的另類變形考法。如果一個文段,文章大篇幅都在對一個觀點進行泛泛而談,而在文章的結尾處引出了一個非常精確的有針對性的話題,那么這樣的一種文字呈現的形式,也可以把它歸為分總結構。它實際上是變相的重點強調最后的尾句。前面的大篇幅文字都在泛泛而談一些觀點,實則應該是為后文中心思想的提出奠定伏筆,而后面引出一個精確性的話題,才是前文鋪墊的具體表達。
例如一片文章,80%以上的言語都在說何為優秀的培訓機構,而文章結尾談到:正是上述這樣的優秀培訓集團。毫無疑問,最終強調的觀點一定是作者意在表明的核心話題。
例題:關于演員認證,大家最為熟悉的莫過于“一級演員”這個稱謂,而“一級演員”的評選,有一個主要考量標準是,“為繁榮中國的文藝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這樣的考量標準本身也是含糊的。 另據相關資料顯示,把“一級演員”稱為“國家一級演員”只是習慣使然,在職稱前面冠以“國家”二字,更多是出于對榮耀的顯示。所以綜上而言,一個演員的知名度和受歡迎程度,主要來自他的作品,和他的職稱并無關系。這段文字主要強調:
A、評價演員的標準應明確、可行
B、當前演員認證存在的現實問題
C、評價演員應看重作品而非職稱
D、演員認證不是衡量能力的標尺
答案:C。此題為標準的分總結構,在文中倒數第二行,有明顯標志詞綜上而言,代表的應該是總結性質,所以后文應該文章強調的核心。對后續內容概括之后,說明的應是演員評價的標準影視作品,和職稱等榮譽無關的話題,所以答案即為C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