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選考科目要求:物理、化學、生物
專業導游:穆軍教授
教授簡介: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浙江海洋大學“東海學者”特聘教授,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帶頭人、海洋化學碩士點學科負責人;舟山市水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五水共治”專家。曾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層次、大連市第五批優秀專家、遼寧省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大連市十大青年科技標兵等。
研究領域:
1.海洋環境生態與污染治理技術;2. 海島地表水生態修復工程;3.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質。先后主持國家“86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項目以及其它省部市級項目多項。已發表科研論文76篇,其中SCI、EI收錄34篇,參編著作2部,獲國家發明專利10項。獲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獎一等獎、大連市技術發明獎各1項。講授“海洋環境污染的生態修復”、“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導論”等碩士生及本科生課程。
社會學術團體兼職:中國微生物學會海洋微生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生化與分子生物學會海洋與分子生物學分會常務理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特邀理事、中國藥學會海洋藥物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航海醫學分會海洋生物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專業導游:趙晟教授
教授簡介:趙晟,博士,碩士生導師,國家海洋設施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核心研究成員,浙江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海水養殖科技創新團隊成員,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海洋科學(海洋環境與生態方向)學術骨干,浙江省重點學科——海洋科學,海洋生態學方向學術帶頭人,海洋科學一級學科碩士點骨干成員。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層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主要從事海洋生態,生態經濟,環境管理與規劃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研究,主要的研究興趣包括能值理論,生態足跡理論,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理論和海洋及海岸帶資源管理理論。
主講《生態學》、《環境科學進展》等課程。在SCI期刊、國內核心期刊及國際學術會議發表多篇相關學術論文,獨立完成出版專著二本,并多次為SCI期刊及外文期刊評審論文,授權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基于能值的生態足跡計算模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Ecological Modelling,他人引用150多次。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1項,國際科技合作項目1項,浙江省科技廳面上項目1項,浙江省教育廳1項,浙江海洋學院校級課題3項,參與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多項。社會學術團體兼職:美國生態學會會員、國際能值學會會員。
第一部分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簡介
1.培養目標
堅持“全面發展、質量至上、強化實踐、精準培養”的本科辦學理念,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幫助每一位學生實現心中的夢想、成長成材。
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所需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的工程設計與實踐應用技能的專業人才。能在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及行政部門等從事科研、環境保護和環境管理等工作的專門人才;能在政府部門、規劃部門、環保設計單位、工礦企業等從事規劃、設計、研究開發和管理的技術人才,或具備進入相應專業研究生階段進一步深造條件的創新研究性人才。
2.專業師資力量
本專業現有專職教師19人,以高級職稱教師為主,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講師2人,實驗師2人,助理實驗師1人。師資力量雄厚,學緣結構合理。50%以上的教師具備博士學位,30%以上的教師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獲省級以上人才稱號獲得者2名,生師比為17.22。
3.專業的優勢及特色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依托海洋科學與技術一流學科,形成鮮明的海洋環境專業特色;
具有完善的“理論教學-實習實踐-創新培養”一體化創新人才培養平臺體系: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野外實習基地(中國海洋大學—長江口及鄰近海域海洋科學野外綜合實踐教育基地〈共建〉)、“浙江省海洋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共享)等科研平臺和基地;擁有2艘海洋科學考察船、1個校級創新實驗平臺(對本科生開放)、10個專業實驗室(含本科生創新開放實驗室)和25個校外實習實踐基地;
與日本東京大學、臺灣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河海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簽訂學生交流協議,為本科生提供豐富的交流學習機會。
4.辦學條件
校內實驗實訓室、科研平臺
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室坐落于浙江海洋學院??茦?,總面積815平方米。目前共有10個分室,擁有儀器設備數共606臺(套),總計價值 737.8 萬元,可充分滿足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本科生實驗實踐教學需求。
此外,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還擁有一系列面向本科生開放,致力于培養本科生創新能力的科研平臺。包括:校級創新實驗平臺、本科生創新開放實驗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野外實習基地(中國海洋大學—長江口及鄰近海域海洋科學野外綜合實踐教育基地〈共建〉)、“浙江省海洋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共享),以及海洋科學考察船(2艘)。
校外實踐實習基地
截至2016年上半年,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共完成建設實習基地有25個,充分保障了人才培養所需要的實踐條件和產學研基地。已建成的校外實踐基地主要有: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站、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舟山海洋工作站、藍星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有限公司、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海洋開發研究院、浙江東天虹環保工程有限公司等。
5.師生已有育人成果
近年來,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在教學育人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三年來,教師指導本科生發表論文10篇。申請專利25項,獲省科技立項5項。2014-2015學年主要育人成果如下:
浙江省教學成果二等獎。2014年9月,鄧一兵教授主持、趙晟教授參與的“海洋科技人才多元化創新教育平臺建設與實踐”項目獲浙江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2015年浙江省第十四屆“挑戰杯-創智下沙”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陳慶國老師指導);
浙江省第六屆環保創意設計大賽成人組環保設計作品類三等獎兩項;
浙江省第七屆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二等獎兩項。
6.學生就業前景與方向
本專業畢業學生主要從事環境保護相關的工作:
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各市縣環保部門、事業單位、水利局、規劃部門;
環保企業:化工、食品、制藥等相關企業的環保部門,環境工程設計公司、環保產品研發公司等;
考取研究生繼續深造:出國留學(日本東京海洋大學、韓國釜慶大學等)、或者考取國內知名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
7.近三年就業率
學生就業情況良好,近三年就業率分別為95.3%、91.2%、97.1%。
第二部分 教授談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
Q1: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研究對象是什么?
環境生物學、環境化學、環境生態學等理論知識;
各類污染物的監測、污染物的環境行為;
廢水、廢氣、廢渣等多種環境污染物的控制理論與技術;
基本的工程設計能力、環境規劃與管理應用能力等。
Q2: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特色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包括:環境生態學、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環境化學、環境監測、水質工程學1 、水質工程學2。
專業特色課程包括:海洋生態修復進展、海洋環境污染防治、海洋環境學、化學海洋學、海水腐蝕與防護、港口環境污染防治等。
Q3: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生需要具備什么特質?
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愿意投身和致力于人類生存環境改善的科學研究、工程實踐或環境管理工作中;
動腦動手重實踐,既要系統掌握理論知識,更要培養各種操作技能和應用能力。
Q4: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習過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難是什么?
由于環境系統的龐雜性,環境學科體系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吸納了多個學科基礎理論和知識能力的復合體,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土壤學、毒理學都有不同程度的涉獵,學生在前兩年打好專業基礎,才能在后面的專業學習中游刃有余。
Q5:社會上是否有對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認識誤區?
社會對環境質量改善和提升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子應勇于承擔構建健康環境、創造綠色家園的重任。
Q6:社會生活中有哪些問題,需要通過這個專業的知識和方法來解決?
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的處理;江河湖泊的生態修復;大氣污染治理技術;固體廢棄物處理;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管理政策等。
Q7: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生對本專業的滿意度怎么樣?
專業畢業生對本專業有較高滿意度,實行導師制,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緊密,師生關系融洽。專業對外交流機會多,實踐平臺豐富,專業師資水平高、老師責任心強,培養計劃合理,就業前景良好,畢業生對本專業的滿意度達到85%以上。
Q8: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有哪些精彩的學科競賽?
挑戰杯、浙江省環保創意設計大賽、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浙江省大學生化學競賽。
第三部分 學生眼中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
大三學生——邢宇
大一到現在我參加過校級、省級、國家級的各類競賽和實驗項目,從剛入學時的一無所知,一點點在老師們的指導和學長學姐們的幫助下學會基本實驗操作、常規儀器使用,學會寫報告、論文,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習的同時,也學會用更積極、努力的態度去面對生活。我想這在我的人生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一段情節。而究其原因,第一是學校學院的支持。學校和學院提供給我們大量競賽和實驗機會、充分的實驗條件和幫助??梢哉f,只要愿意去嘗試,總會有所收獲。第二是老師的指導。無論是學習上的困難還是實驗中遇到的問題,老師都會給予耐心、真誠、準確的指導和幫助。感謝大學里我的老師們。第三是同學們的勁頭。大家熱情參加各種實驗項目,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使我們心態更積極,相互學習也進步更快,收獲更大。
大二學生——楊淑蘅
剛剛進入大學二年級學習,專業課程的接觸還不多,但通過培養計劃和與學長們的交流,我發現我們有很多有用的專業課程。微生物學環境監測、化工原理、水質工程學、水處理工藝、給排水管網系統、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影響評價、CAD。幫助我們掌握多種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接受實驗技能、計算機應用、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方法等的基本訓練。畢業后可在環保、化工、農業等行業從事環境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技術開發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進一步攻讀國內外本專業或相關專業碩士學位。我對自己的專業充滿了信心。
大一學生——丁妮
風掠過草間的聲音,水滴敲打石塊匯成溪流的聲音,漿果落下滾入草叢的聲音,這些和諧自然的音律令我著迷。直到有一天,聽聞了“云南曲靖鉻渣污染事件”,我開始關注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我開始害怕將來有一天我只能通過錄音來聆聽自然,這是我選擇“環境科學與工程”的原因。
我認為“環境科學與工程”是一門學習守護自然、治理污染的學科。通過專業學習能有效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凈化污染物、最大程度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傷害,并監測環境以保證污染量控制在環境能自我凈化的最大限度內,保持生態平衡。
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整個專業的力量是無窮的,我相信這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