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是事業單位考試當中常考的科目。想要寫出一篇好的文章,既需要考生積累足夠的素材,又需要考生有較好的文筆。這當中,素材的積累更重要一些,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把文章比做一頓飯,素材便是其中的“米”。本文就對“社會辦醫,有‘為’又有‘序’”這個熱點進行分析,供考生參考。
【事件背景】
2017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提出力爭到2020年,社會力量辦醫能力明顯增強,醫療技術、服務品質、品牌美譽度顯著提高,打造一大批有較強服務競爭力的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服務供給基本滿足國內需求。
2017年5月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認為,瞄準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推進醫療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大力支持社會力量提供醫療服務,是深化醫改、補上短板、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
【權威論述】
要讓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以醫聯體之“通”,破解群眾看病之“痛”。
——李克強
【重要意義】
發展社會辦醫符合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的醫療服務,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經濟發展。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向往和追求健康的美好愿望愈加強烈,許多人不但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而且希望有差異化的選擇,服務更舒心、更體貼。從醫療服務供給側看,政府辦醫主要負責保障最核心最基礎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使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公共產品。但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健康需求,僅靠政府力量是不夠的,必須更加全面和充分地利用好全社會資源,增加多種層次和樣式的醫療服務供給,對政府辦醫形成補充。這既可緩解群眾患病的后顧之憂,滿足群眾增進身心健康的期盼,又能擴大醫療領域投資,拉動健康消費,增加相關就業,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一舉多得。
但從實際來看,與健康需求新形勢相比,社會辦醫整體水平仍不高,服務、技術、品牌存在較大差距,還存在放寬準入不徹底、扶持政策不完善、監管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潛力和活力有待進一步釋放。
【存在問題】
一是社會醫療機構的發展進程偏緩。雖然社會醫療機構逐步成為我國醫療體系中的重要一員,但是社會醫療機構的發展仍顯滯后。
二是社會醫療機構的趨利性顯著增強。社會醫療機構是一種私立性質的醫療服務主體,趨利性是其經營的主要原則。而在我國社會醫療機構趨利的過程中,由于市場監管不足,于是就滋生了一些社會醫療機構反道德經營。
三是社會醫療機構的市場準入和市場退出兩者出現了不對稱性。一個較為成熟的市場經濟,要求市場中的運行主體都能夠自由地出入市場。但是,現階段我國醫療機構的市場化進程較緩,在市場準入和退出中存在不對稱的矛盾?,F在大部分的社會醫療機構都或多或少表現出有準入而沒有退出的現象,而且現有的國家制度中也沒有明確關于社會醫療機構市場退出的政策。實際上市場準入與退出是同等重要的,若僅有準入而無退出,那么就沒有完備的社會醫療機構法治體系,無法有效對社會醫療機構的市場準入行為進行規制。
【對策措施】
一是以人為本、統籌推進。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質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利用全社會資源加快補齊醫療事業發展短板,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
二是需求引領、供給升級。瞄準供需矛盾突出領域,以先進技術、特色服務、品牌質量為重點,充分釋放社會辦醫潛力和活力,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合理流動、充分發展,推動社會辦醫服務創新、業態升級,與政府辦醫共同發展、有序競爭。
三是放寬準入、優化服務。加大力度消除社會辦醫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準入門檻,簡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對社會辦醫療機構在準入、執業、監管等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一視同仁,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促進社會力量踴躍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
四是嚴格監管、有序發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把工作重心從事前審批轉到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強化政府在制度建設、標準制定、市場監管等方面職責,加強指導監督,嚴厲打擊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促進社會辦醫守法誠信經營、規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