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劉爭霸漢中,劉備因險拒守,令曹操進退失據,曹操遂以“雞肋”比喻漢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今天我國農業生產同樣也處在如此尷尬的境地,農業生產的微薄收入,令很多人望而卻步,但若因此放棄農業發展,勢必導致社會不穩。2013年在博鰲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提出了“亞洲發展需要乘勢而上、轉型升級”的戰略思想,正為我國如何破解農業發展的局面指明了方向。
多年來,我國農業生產依靠一家一戶的傳統模式,農業成本居高不下,技術應用可謂“鳳毛麟角”,初級產品的低附加值則令農業收入長期低企,而“打工潮”的興起,更讓土地拋荒問題日趨嚴重。為此,我們迫切需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產品生產質量和效益,以此拉動人民生活水平。用轉型升級的利劍,斬破我國農業生產的“雞肋”困局。
斬破“雞肋”困局,需用轉型升級“聯合劍”。 能用眾力,無敵于天下。我國農業生產的家庭模式,令產業成本居高不下,而進城務工的興起,則令很多優質良田拋荒廢棄。為此,政府應積極推動土地流轉廣泛施行,聯合地區農戶集體生產,并引入下游加工、銷售企業,構建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全新網絡,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提升產品附加值,最終依靠農民土地使用權占有比例分配盈利,保證土地高效生產,破解拋荒難題。
斬破“雞肋”困局,需用轉型升級“決策劍”。 能用眾智,無畏于圣人。當前我國各級政府雖然廣泛關注農業農村問題,但限于計劃經濟時代的管理思想,總想主導農業開發,本意“惠民”的建設之舉卻反招“民怨”。在新的時代中,政府的執政思想同樣需要轉型升級,將以往微觀管理的決策思路改變為當前宏觀引導的手法,利用政府自身優勢,為村民提供產業相關信息,廣泛開展農業建設聽證活動,充分聽取村民意見,尊重村民意愿,用眾人的智慧保證發展的方向。
斬破“雞肋”困局,需用轉型升級“科技劍”。科技創新是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當前我國政府農業科技下鄉的活動開展艱難,而農業科技的利用卻乏善可陳,農產品產量、質量難獲提高的問題同樣困擾著人們。為此,政府應在農業生產企業與農業科研院所之間“架橋鋪路”,通過開通良好的溝通渠道,使農業科研院所能夠憑借自身的科研技術,推動農業生產,同時,農業生產企業則要用盈利支持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最終促使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并駕齊驅”。
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農業生產事關農業農村穩定發展,事關我國土地利用合理開發,事關經濟發展大步向前。當前農業發展困局不僅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更有礙于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步伐。為此,政府需嚴格遵守習近平總書記的戰略思想,鑄就轉型利劍,才能最終斬破當前農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