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媒體報道了部分“驢友”挖草甸、拔金蓮花,“玩傷”河北小五臺山一事。此后,河北小五臺山開始全面封山,森林公安表示要找到破壞者。14日,被曝挖壞高山草甸的“驢友”王東(化名)主動聯系媒體稱已經認識到錯誤,愿意承擔責任,并向小五臺山保護區道歉。
小五臺山位于河北省西北張家口地區的蔚縣和涿鹿兩縣境內,地處燕山——太行山山系,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小五臺山風景秀美,又因距北京市區僅一百多公里,一直受戶外愛好者的推崇,成為北方的“驢”行勝地。隨著小五臺山的名氣變大,上山游覽的人也不再限于三三兩兩有自律的戶外發燒友,很多沒有生態保護常識的人也蜂擁而至,一些人的不自覺行為對大山的破壞也越來越大。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曾感慨道:“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這和當下人們對于戶外旅游的態度變化可謂不謀而合。隨著人們對于景點旅游失去新鮮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投身到戶外山野旅游當中。這也就使得原本只在小圈子里傳播的野山野路,開始進入大眾旅游的視野當中。不滿足于“上車睡覺,下車看廟”旅游方式的人們,也開始像戶外發燒友一樣,背上背包、帳篷去荒無人煙的地方,尋找王安石筆下的“非常之觀”。
像古人那樣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這本是值得推崇的旅游方式。但對于生態保護意識普遍還比較薄弱的我們來說,這一轉變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驗。以小五臺山為例,由于周圍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這里幾乎成為華北地區為數不多的生態孤島。原始風光的背后是極其脆弱的生態系統,砍樹枝、挖草皮、摘野花這些不檢點的舉動,對于小五臺山來說,都有可能造成難以修復的生態破壞。
據媒體報道,面對越來越多的生態破壞,小五臺山保護區一直面臨到底要不要封山的兩難問題:封山很難真正封得住,“驢友”總能找到各種方法偷偷進山;而不封山,如何約束管理“驢友”的行為又成為一個難題。違法成本低,監管成本高,這是政府監管面對生態破壞時最大的痛點。而如何化解這一痛點,筆者認為,最根本的還是要將法律的嚴厲懲處和公益組織的自我約束結合起來。
其實,經過這一次輿論風波,對于加強規則約束,各個利益方已經形成了統一的共識:政府監管部門希望破壞生態的事件不再發生,戶外愛好者希望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還能繼續上山感受自然美景,山下提供食宿的農家也希望別因個別人的不當行為造成封山而失去客源。有了這樣一個共識的基礎,下一步就是發揮各自的力量,監管部門嚴格執法,劃定違規的紅線,謹慎用好“封山”這一執法高壓線。而戶外愛好者和相關經營者則應該發揮宣傳、勸導的作用,彌補政府部門現場監督執法成本過高的不足,逐漸培養起保護生態的意識和習慣。
面對已經到來的山野戶外旅游熱潮,以及由此帶來的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我們要加強監管、嚴厲懲罰,但更重要的,還是加強環保教育,促進環保理念的普及。同時,鑒于從環保理念到環保行動,中間有很長的路這一現實,還需要監管部門、社會組織還有戶外運動參與者一起發力,共同完善生態保護的規范,最終形成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戶外旅游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