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五大發展理念,不僅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為新常態下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
以創新發展理念煥發生態文明建設新動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通過創新來培育、煥發新動力。當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如果還是因循守舊、抱殘守缺,按照拼資源、拼消耗的模式發展下去,生態文明建設必然走進死胡同,找不到出路。創新興則國家興,只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才能把準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板,牽住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牛鼻子,為新常態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找到一個關鍵性的著力點和動力源。因此,要通過強化觀念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和方法創新等,積極探索和實踐生態文明,使創新成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真正驅動力。
以協調發展理念謀劃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通過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才能得到健康、有序、高效推進。從宏觀層面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去整體謀劃,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生態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相互協調的發展新格局。從中觀層面看,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多元參與主體,多元參與主體由于利益訴求的差異性容易產生矛盾和沖突,進而影響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統籌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多元共治、齊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從微觀層面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牽涉多方面的改革措施,包括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全面推進污染防治、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和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等多方面內容。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做好不同改革措施的相互配套與銜接,全面協調推進,以形成多措并舉、綜合發力的建設新格局。
以綠色發展理念開拓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徑。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進程,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釋放出的強烈政治信號,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要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均衡協調的結構布局。要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支持清潔生產,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要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要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探索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環境治理。要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
以開放發展理念凝聚生態文明建設新合力。生態環境的全球性特征決定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開放發展理念,以凝聚國際社會各方力量,形成生態文明建設新合力。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要積極、主動地承擔應該承擔的環境責任,并通過自身的生態環境治理實踐,為全球生態治理的推進提供可以參考和對照的藍本;必須建立健全國際合作機制,攜手解決全球性環境問題。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生態環境合作,在推進南北合作的同時,與發達國家在環境保護、氣候變化、能源資源等領域形成制度化合作機制;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增加國際話語權。要積極、主動參與國際環境制度構建和國際環境公約談判,在全球環境議題上,主動提出新主張、新倡議和新行動方案,不斷提高我國在全球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必須建立環境治理的國際合作平臺,強化環境治理能力建設。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通過建立一批特色鮮明的環境治理國際合作平臺,在引進國外先進經驗的同時,將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經驗推介到國外。
以共享發展理念拓展生態文明建設新成果。以共享發展理念引領生態文明建設,就要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為了人民、生態文明建設依靠人民、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在生態文明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民性”要求黨和政府在制定和實施生態環境治理方案時,要以實現、維護、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生態權益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還要始終依靠人民,通過完善生態文明公眾參與制度,暢通生態文明公眾參與渠道,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民參與、全民監督和全民評價,發揮人民群眾的巨大智慧和創造力,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必須由人民共享。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起人民群眾建設生態文明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重大環境問題入手,加大生態環境公共產品的供給力度,使全體人民共享藍天、碧水、青山和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