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跨越長城、通向世界”的電子郵件打開了中國互聯網的大門,公眾的視界里便有了更多的豐富多彩。然而,隨著網絡的普及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鼠標手”、“屏幕臉”、“水桶腰”等網絡病開始盛行,“手機黨”、“低頭族”、“老頑童”等新名詞隨之出現。網絡給工作生活帶來快捷便利的同時,也侵蝕著大眾的身體健康,阻隔著大眾的內心距離,強烈沖擊著社會的網絡精神文明建設。網絡時代的精神文明建設更應以科學健康地使用網絡為前提。
網絡能教化人類的思維,反映社會的心態?;ヂ摼W就是一本讀不完的百科全書,它能提供各種信息資源,將灌輸性學習轉變為主動性學習,激發新技術新創造,促進經濟的發展,使公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ヂ摼W以其時空的交互、多元的形式、覆蓋的廣泛等特性,為公眾營造了社會輿論的重要平臺,使公眾能直接反映社會問題,參與社會管理,使政府的公共管理與精神文明建設更為有效。
網絡濫用影響公眾的健康、民族的發展以及社會的和諧??萍际前央p刃劍,在帶給公眾便利的同時也刺痛著大眾的神經。鼠標手、頸椎病等互聯網下的綜合癥使公民身體素質大為下降。低質信息泛濫、人肉搜索不斷,互聯網成為社會道德失范的助推器,使不少人陷入被傷害的泥沼。沉溺于虛擬世界的人們,忽視了親情,使下一代在缺乏愛護的環境中成長,長輩在孤單的世界里老去。網絡信息更新頻繁,手機依賴癥成為新時代的心理疾病,隨時“拍磚”、“吐槽”,在獲取更多網絡碎片信息的同時卻忽視了現實世界的交流。而因網絡成癮導致的交通安全事故頻發,中度或重度抑郁人數逐漸增多。網絡濫用成為人與人之間的一層隔膜,在傷害自身的同時也傷害著他人,最終影響的是公眾的健康、民族的發展以及社會的和諧。
共建網絡精神文明需要培養健康意識增進情感交流。人類是網絡的主人而非奴隸,網絡使用首先需要回歸到人自身。合理利用現代文明,不被網絡所控制,重視自身身體健康,給親人朋友多一些關愛,是公眾健康意識的培養,更是公民精神意志的塑造。企業營造適宜的休閑與人際環境,可以加深員工感情,增強工作凝聚力。政府要發揮其指導監督作用,倡導網民道德自律,正確引導公眾的輿論;利用心理咨詢業進行網絡成癮甚至抑郁等網絡心理疾病的疏導,尤其是針對青少年一代;通過舉辦“放下手機”、“離開網絡”等活動提供更多增強身體素質、增進現實交流的機會。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使人民享有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網絡關系終究是人與人之間通過網絡產生的社會關系,而不可能替代社會關系。在互聯網時代,改變“網絡代替思考,移動占據時間,健康交給藥丸”的“另類”生存狀態,不斷吸取網絡帶給我們的物質饋贈與精神正能量,科學健康地使用網絡,網絡的精神文明才能在共建中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