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指出:“中國過去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是靠‘人口紅利’,也就是中國人的勤勞。”金融危機后,《時代》雜志選擇中國農民工作為封面人物也充分肯定了中國人口紅利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然而,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到來,人口紅利正在衰減,產業結構不合理、創新不足的現實已不適應時代要求。因此,必須要從分享“人口紅利”轉化為釋放“人才紅利”。
釋放“人才紅利”是應對老齡化社會挑戰的有效舉措。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人口老齡化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影響就是勞動力的老化。“未富先老”的現實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廉價的年輕勞動力越來越少,“人口紅利”正漸漸消退,而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勞動力成本上升,企業競爭優勢日益不足。沿海勞動密集型企業“招工難”、“用工荒”等問題凸顯,企業原先的競爭優勢已蕩然無存,經營成本逐年上升。因此,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必須要從原先依靠大量而廉價的勞動力轉向提高勞動力素質,充分釋放“人才紅利”。
釋放“人才紅利”是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必然要求。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中國經濟需要提質增效升級。出于經濟發展需要,我們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廉價的優勢,著力發展加工貿易,甚至引入發達國家已經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高資源依賴型的產業。在經濟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的同時,也造成了環境污染、惡化了生態環境,不利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在國際貿易分工中,跨國公司始終掌握著核心技術,而我國則缺乏核心競爭力,處于全球貿易價值鏈的最低端。因此,要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必須挖掘人才富礦,充分釋放“人才紅利”。
釋放“人才紅利”的關鍵在于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從依靠大量廉價勞動力的“人口紅利”,轉變為依靠大量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人才紅利”,關鍵在于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通過職業教育培訓,實現產業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勞動力素質,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儲備。為此,要加大對于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通過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施校企合作培養、國際交流與合作、調整專業設置等,培養既掌握基礎理論,又具備專業技能,既具備創新意識,又具備職業道德的高素質人才。
從原先主要依靠大量廉價勞動力的“人口紅利”,到現在充分釋放大量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人才紅利”,是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挑戰的有效舉措,是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體現了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的特征和要求。而只有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有效提升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和創新意識,才能實現從分享“人口紅利”向釋放“人才紅利”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