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節用裕民的正道。”當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鏗鏘有力地說出這句話時,會場上響起熱烈掌聲。“國家賬本”中的諸多內容也被評價為充分體現了政府的民生情懷,如中央本級“三公”經費零增長、減稅降費力度增大、財政支出進一步向民生傾斜等。
“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民生是黨和國家事務中最重要最緊迫最亟待解決的事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施行的系列治國理政方針,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順民心厚民生”。從“國家賬本”中,我們可以看到,5700億元的減稅降費為企業減負;免除了1.4億學生的學雜費;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0%;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年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由40元提高到45元;606萬套棚戶區的改造圓了更多人的住房夢……一組組數據兌現著“政府過緊日子換百姓過好日子”的承諾,更是用真金白銀提升百姓福祉,各項改革都圍繞“民心、民生”標準,盡最大努力滿足人民的愿望和期待,讓每一個百姓都浸潤在“獲得感”的幸福里。
從宏觀上講,“國家賬本”是一本關系國家改革發展的大賬本,2107年預算編制的五大原則,如深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繼續調整優化支出結構等,或許有些“高達上”,讓我們覺得“國家賬本”似乎離我們不那么近;從微觀上講,“國家賬本”是一本關乎每一個百姓的小賬本,如教育支出、社會保障、就業、醫療衛生、扶貧、農業林業水利、生態環境、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問題。這就讓“國家賬本”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計緊密相連,也是讓老百姓從政府、市場和社會獲的生存和發展的社會資源、社會機會,以支撐自己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民生乃國之根本,厚植民生,方可國泰政久。在18000多字的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定能”“必將”“必定”等字眼催人奮進,表露出政府迎難而上的決心和信心,也讓代表委員和基層干部百姓,深深感受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自信。這份自信來源于一切為了人民的民生情懷;來源于改革創新才有出路的發展智慧;來源于積極主動地融入世界的戰略眼光。這也是過去一年,中央深改組涉及民生相關議題9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民生領域文件,在扶貧、醫療、就業、教育、養老、社保等多個方面所取得的可喜成果,也給我們深刻啟示:抓民生也是抓發展,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贏得萬眾歸心、匯聚磅礴力量。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系國運;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改善民生,謀民生之利,就得想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讓百姓共享“謀民生之利”的改革紅利。2017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8630億元,教育、社保和就業、醫療衛計預算支出分別為2.94萬億元、2.2萬億元、1.4萬億元,分別占總預算支出的15.1%、11.6%、7.2%,位列前三;將再支持建600萬套棚改房;將給企業減負3500億元左右;“脫貧攻堅”將補助地方861億元;支持科技創新,國家將投入6800多億元……我們有理由堅信,我們的黨懷著真情,更多辦實事,讓民生工作成為凝心聚力的強磁場、實現夢想的推進器。
立國之道,首在富民。國家要富強,離不開人民的富足,民生工程須“干在實處無止境,走在前列續新篇”。“國家賬本”詮釋了民生是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清晰地勾勒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人民至上”和“民生邏輯”的執政情懷。愿我們各級政府,把厚植民生作為首要工作任務,從細、從小、從實、從惠入手,采取措施扎實推進、擲地有聲,如李克強總理囑托,該給群眾辦的實事一件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