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當前,全國城鎮化率已接近55%,但戶籍人口城鎮化不足40%。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就是要著力打破農民進城的種種體制障礙,讓他們真正在城市“安家落戶”。
2015年12月,四川省統計局對成都、綿陽等9個城市進城務工人員調查顯示,53.8%的受訪者不愿將農村戶口轉為城鎮戶口。
深度解析
[原因分析]
從經濟角度分析,農民工不愿農轉非是由于:
一是覺得城市生活成本高,尤其是買不起房;
二是不愿放棄農村的土地承包權;
三是認為農村戶口與城鎮戶口差別不大;
四是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支撐。
可見,53.8%的進城務工人員,不愿“農轉非”,既想在城市落戶,又不愿意放棄農村戶籍,這是一種糾結的心態,也是他們內心情感的真實反應。一方面,他們難舍故土情結,視農村為自己的“根據地”;另一方面,他們“挺進”城市,竭力占領屬于自己的一塊“陣地”,一旦“陣地”失守,便返回“根據地”,重新過上“男耕女織”的田園生活,雖然日子清貧,卻有地可耕,溫飽無恙。
文化融入是影響“農轉非”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相對于年輕人“逃離北上廣”,現實中還存在一種農村老人“逃離城市”的現象,表現為很多農村父母隨著子女來到了城市,但是由于不習慣城市生活,卻又回到農村。對于這一現象,常常只是單向度地理解為農民對城市生活的不適應,而很少有人想到,城市在規劃設計上存在著先天不足。
從整體上看,目前的城市規劃思路基本上是西化的和年輕化的,表現為城市建設以高樓大廈為主,簡單迎合和放大著“陌生人社會”的特征。這種規劃設計思路,一直受到質疑和反思。比如,在《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一書中,簡·雅各布就深刻揭示了城市高樓化帶來的影響,表達了對城市多樣化的向往。
[啟示]
無論是經濟新常態還是城市新常態,都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出了新希望和新要求。因此,農民不愿“市民化”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從問題導向出發,農民不愿“市民化”不僅是個經濟問題,有時也是一個文化問題。在城市發展中,打通農民融入城市的“最后一公里”,更多關注人的生活,關注農民的文化需求,這不僅事關城市化發展,而且事關“化解房地產庫存”,具有雙重意義。
[參考對策]
對此,專家認為:引導農民工“農轉非”是一個系統工程,有賴于打“組合拳”。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農民工進城落戶的后顧之憂;加快土地流轉,推進規模農業;鼓勵城市房產商降價“去庫存”,讓部分農民工買得起房等等。要保障這些“組合拳”切實有效,最為關鍵的是要促進一二三四線城市的均衡發展。換言之,不僅要縮小城鄉差別,還要縮小城市與城市的差別。要讓三四線城市乃至小城鎮承接一二線城市的部分資源和功能,大力增強其吸引力和輻射力,從而促使更多農民工在這些“衛星城市”找得到飯碗、賺得到鈔票、買得起房子。
在現代城市規劃和建設中,考慮到鄉土文化的一些特點,更加注重人的交流和生活。
宜居是現代城市的基本功能,也是人們對城市的基本需求之一。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一個“讓人詩意棲居”的城市,必然是一個多樣性的城市,必然是一個注重人的情感需求和生活樂趣的社會。中國傳統社會是一種鄉土社會,也是一種“熟悉社會”,人際關系往往表現出熟絡和熱鬧一面。從文化上講,鄉土社會并非一無是處,鄉土社會和鄉土文化的一些優秀成分,不僅不應該放棄,而且應該在現代城市發展中得到堅持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