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4年2月11日,國新辦舉行的2013年環保工作進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將著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在貫徹落實“大氣十條”的同時,抓緊編制《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努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2014年2月,環保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部署2014年環保工作方向時提出,深化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協作機制建設,推進珠三角區域協作,解決區域突出問題。并安排50億元支持北京、天津、河北等5省市區大氣污染治理。
2014年2月,京津冀等地遭遇連續霧霾。據環保部通報,衛星遙感監測表明,22日我國中東部地區空氣污染影響面積約為121萬平方公里,其中較重面積約為85萬平方公里。
2013年9月7日,習近 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并回答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在談到環境保護問題時他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4年3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 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式上表示,“我們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控制污染已成為中國努力使經濟升級的一個關鍵部分,工業重心從重工業轉移,并著手處理產能過剩問題。李克強表示,霧霾天氣范圍擴大,環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發展方式亮起的紅燈。
【權威論述】
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習近平
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習近平
在大氣污染防治上下大力、出真招、見實效,努力實現重點區域空氣質量逐步好轉,消除人民群眾“心肺之患”。——李克強
打好防治大氣污染的攻堅戰、持久戰,是改善民生的當務之急,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舉措,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任務。——李克強
[原因分析]
當前大氣污染、水污染嚴重的原因,除了與氣候變化有關外,最主要的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官員唯GDP至上的思想。當前,不少地方處于“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狀態。一些地方官員只顧GDP,不管環保,致使高速的GDP和干凈環境質量相矛盾。
第二,與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有關。大氣污染與發展方式、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密切相關。我國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的粗放工業模式尚未根本改變,產業結構重型化特征明顯,單位產品的污染物排放強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
[影響與重要性]
損害群眾身體健康,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大氣環境保護事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事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大氣污染形勢嚴峻,區域性大氣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損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是人們對環境保護工作的基本要求。環境保護工作做得好不好,需要人民群眾來檢驗,檢驗的標準就是飲用水是否干凈、空氣是否新鮮。年初以來,不少地方出現了約環保局長游泳的邀約,人民群眾把環保局長是否敢下河游泳作為建言方式。水質量的改善,大氣質量的改善,是基本民生的重要內容。
[對策措施]
一、總體措施
第一,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下功夫。
一方面,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清理整頓違規產能、積極化解過剩產能。
另一方面,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控制煤炭消費總量、發展清潔能源、推進煤炭清潔利用。 第二,注重改革創新,完善環境保護制度。
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調節作用,對能效、排污強度達到“領跑者”標準的先進企業給予鼓勵,嚴格限制環境違法企業貸款和上市融資,引導銀行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項目的信貸支持。
另一方面,嚴格落實《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著力解決責任不落實、公眾環境權益保護力度不夠、環境違法行為懲處不力等問題。
此外,建立監測預警應急體系,并強化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做好重污染天氣過程的趨勢分析,提高預警監測的準確度,及時公布環境空氣質量狀況,主動公布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等信息。
第三,明確責任,形成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公眾參與的合力。
治理空氣污染須強化政府的公共責任,地方各級政府對轄區內大氣環境質量負總責,要根據國家總體部署,確定本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重點任務,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確保任務到位、項目到位、資金到位。
企業是大氣污染治理的責任主體,要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和治理技術,主動公開污染物排放狀況、治理設施運行情況等環境信息,自覺履行責任,接受社會監督。
環境保護要落實到每個人的行為上,引導公眾合理適度消費和綠色低碳消費,鼓勵購買能效標識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倡導綠色出行,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通過各種方式為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盡力量。
二、體制機制措施
從體制機制建設入手,突破行政分割、市場壁壘的束縛,形成目標同向、措施一體、作用互補、利益相連的體制機制。
一是創新市場共建機制,積極探索區域內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安排,形成有利于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有利于資金科技人才等各類要素自由流動、促進一體化發展的政策體系。
二是創新利益共享機制,破除京津冀間的合作障礙,讓河北的要素進得去、京津的要素流得出,使三地攥成一個拳頭協調發展。
三是創新公共服務機制,主動加強與京津兩市的溝通協商,對接京津制度安排和服務水平,逐步縮小與京津公共服務的差距,大力推進京津冀公共服務的同城化建設。
四是創新工作推動機制,密切三省市間的工作聯系,加強省內統籌協調,注重發揮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建立政府聯動、企業主動、民間促動的良好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