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科技,對多數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詞匯。然而,懂行的人卻知道,它與制造業息息相關。制造業是科技創新主戰場,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根基。從某種程度來說,工程科技含量影響著中國制造的含金量。能否把實驗室里的科技成果轉化到實際生產中,影響著我國制造業能否由大變強,拓寬從制造到“智”造的快車道。因此,針對重大課題的智慧匯集、針對前沿問題的自主探索,多多益善。
——編者
日前,工信部、教育部、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等多所高校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等多家大型骨干企業相關負責人濟濟一堂,發起成立“中國工程科技創新聯盟”,搭建了一個工程、科技、高等教育界深入交流的平臺。
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我國制造業處于產業鏈中低端的現狀有望改變
在會上,工信部部長苗圩介紹,“制造業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根基所在。我國自2010年起穩居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之位,但我國的制造業大而不強,許多核心技術、零部件和高端裝備仍然受制于人,總體上仍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水平。”
目前,我國制造業面臨重大挑戰。“從內部因素看,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從外部因素看,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推行再工業化戰略,謀求在技術產業方面繼續領先優勢,搶占制造業高端。另一方面,印度、墨西哥、越南等發展中國家以更低勞動力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搶占制造業的低端。”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分析。
苗圩認為,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等領域不斷創新突破,全球發展動力和產業分工的格局已經開始發生調整,“抓住了就是機遇,就能實現跨越式發展;抓不住就是挑戰,會長期鎖定在產業鏈的低端。”
為此,我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我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工程科技將更直接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周濟介紹,“中國制造2025”要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題,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
談及智能制造,周濟強調,這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要從產品、生產、模式、基礎4個維度深刻認識。“當前,這幾個方面我們同西方發達國家都還有顯著的差距,僅就模式一項來說,我們就有很長的路要走。”周濟以通用電氣為例,“通用電氣在發動機上裝了很多傳感器,可以傳回高溫高壓環境下航空發電機的各種數據,相當于用大數據做了一個健康保障系統。這種按小時收費的保養服務目前已占到通用飛機發動機業務收入的60%以上??梢?,在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迅猛發展之下,把包括機器、設備在內的工業網絡與先進的傳感器相連接,可以延展產業鏈、開發新的產業模式及價值。”
“工程科技更直接地把科學發展同產業發展聯系在一起。”清華大學校長邱勇介紹,“我們需要搭建一個高端的交流平臺,探討前沿問題和重大課題,從戰略層面上提出問題并給出解決方案。”“中國工程科技創新聯盟”應運而生。
“未來,我國將進一步完善從科研轉化生產到管理的各類人才培養體系,鼓勵高等學校與企業合作,在制造業創新中心、創新設計中心建設等方面加強合作,努力培養制造業、大數據、互聯網發展急需的研發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推動政產學研用的深度結合。”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介紹,高校當切實推進工程科技和人才培養,主動服務行業和區域發展需求,開展協同創新,為建設制造強國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