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建設平安中國,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深度解析
[內涵]
所謂社會治理精細化,是指在績效目標指引下,通過機構部門的科學設置、管理流程重構來推動“ 粗放式”社會治理思維和方式的轉換,實現社會治理各方管理框架的標準化、執行的細節化以及服務的人性化。
社會治理的精細化不能僅局限于以追求效率為目的流程再造、結構優化等剛性要素,還需包涵人文關懷以及對更好、更精致生活狀態的倡導等柔性特征,是剛性管理與柔性服務的結合。
[原因分析]
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今天,社會結構分化和利益需求多樣化給城市公共事務治理帶來巨大挑戰。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城鄉、區域間的人口流動愈發頻繁,社會結構加快分化,利益需求更加多元,過去粗放式的社會管理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社會治理的新形勢新要求。然而,受到行政領域粗放式管理思維的影響,中國地方政府在進行社會治理時也慣于運用籠統的、模糊的處理方式,表現為管理浮于表面,標準化程度較低,工作不到位等,導致“大概差不多”、“最后一公里”等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這使得政府既投入了成本,又無法收獲預期的治理效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為克服社會治理中的“木桶短板”效應,必須以“精細化”的理念代替以往粗放式和經驗化的管理思維。
[基本要求]
社會治理精細化有三個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是“粗放式”治理思維轉換。精細化治理不追求顛覆式的改革,而是著重于細微內容深化和方式完善,為達到更高層次的治理狀態進行積累。同時,克服“官本位”思想所造成的對上負責而不對下負責的弊端,塑造服務理念,重視人文關懷,以實現“人”的需求作為公共政策制定和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改善民眾的用戶體驗,做到“不以善小而不為”。
二是管理服務細節化。要求把社會治理做“細”、做“小”,緊緊圍繞著人,就是圍繞人的生活、人的生活質量做文章。“做細”,就是社會治理從人們的日常生活做起;“做小”,就是社會治理著眼于小問題,就是從小事情做起,比如養老、社區治安和社區環境。
三是執行框架標準化。這是政府社會管理精細化的關鍵,有了標準才能使管理者和服務提供者的工作明確化,才能將細致的管理理念通過具體的操作規范落實到實踐層面,才能對管理行為和服務效果提供有效的監督和評判依據,促進治理成效的不斷更新。
總的來看,社會治理精細化既要求提供普遍的標準化的服務,又要針對特殊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這就對管理和服務的細節化和標準化提出雙重要求。
[參考對策]
對此,專家認為:
做好社會治理風險研判的精準化工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在獲得了極大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諸多風險并在一些領域面臨著轉型和發展的風險。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切實增強防控風險的責任感和自覺性,逐個環節校準責任偏差,不斷提高動態監測、實時預警能力,推進風險防控工作科學化、精細化,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及其原因要做到心中有數、對癥下藥、應對有策,確保把風險化解在源頭,防止小風險演化為大風險、個別風險演化為綜合風險、局部風險演化為系統性風險。
“以人為本”作為社會治理精細化的出發點和立腳點。社會治理精細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邏輯。國家治理現代化包括民主化、法治化、科學化和文明化,而這一切都必須以人為核心。千百年來,中國的“官本位”的文化忽視了群眾的訴求,而新時期我們要實現社會治理的精細化,首先要做的是轉變治理理念,將“人”的需求作為政府公共服務和政策制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人”的體驗作為檢驗社會治理創新實踐的唯一標準,以柔性的服務深入人心,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形成多元共治的社會治理精細化格局。由傳統的“社會管理”轉向當下的“社會治理精細化”,關鍵是實現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和多元共治社會體系的形成。多元共治要求政府、社會、市場在法治框架內各盡其能、各司其職又相互合作,形成共同治理。實現多元共治,堅持黨委和政府在社會治理精細化中的領導主導作用。社會治理的精細化首要的是社會政策的精細化,然后才有執行的精細化。要注重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精細化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引導市場有序參與社會治理,最終形成政府、社會、市場各盡其責,多方協力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的良好局面。
以信息化建設引領社會治理精細化創新。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的大趨勢,其最顯著的特征是數據的快速流轉和廣泛共享。社會治理精細化與信息化建設密不可分。我國應該實現社會信息化向信息化社會轉變,充分發揮大數據在社會治理精細化中的作用,通過信息化建設推動、倒逼甚至引領社會治理精細化創新。各級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積累了數以億計的公共服務大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有效的處理分析,可以提
高社會治理的精確度和靶向性,促進社會治理精細化的實現。當前,部門之間、條塊之間普遍存在信息分割、相互掣肘的情況,沒有很好地發揮信息化在社會治理精細化中的作用,尚未形成社會治理的有效合力。為此,必須破除各種利益的藩籬,大力推進部門數據共享,做好公共數據庫建設。同時,政府還應搭建統一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優化工作流程,推動公共服務由“多頭服務”“坐等服務”“定時服務”向“綜合服務”“上門服務”“實時服務”轉變。
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1.社會治理共建共享重“你”“我”
2.社會治理精細化 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3.推進精細化管理 提升社會治理水平
[開頭示例]
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五中全會首提“社會治理精細化”,這既是對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提出的新要求,也為社會治理創新指明了方向。
[結尾示例]
只要用“人”這個核心,串起社會治理“創新,精細化,全民共建共享”等關鍵詞,才能不避繁瑣,不怕碎片化、局域化。牢記探索的目標是“人”,體現社會治理的核心是“人”,將社會治理的過程,服務于人的全面成長,為了人的幸福,并通過制度設計保障完善,實現“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目標就翹首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