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6年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對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十三五”開局之年,新型城鎮化建設要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要遵循科學規律,加強頂層設計,統籌推進相關配套改革,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膽創新,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促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
對此,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批示指出,各地區、各部門要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圍繞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緊緊抓住人的城鎮化這個核心和提高質量這個關鍵,用改革的辦法和創新的精神,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著力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著力增加適應居民需求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著力構建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體制機制,惠及更多城鄉群眾,為促進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注入強勁動力。
2016年2月2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綜合分析】
[權威論述]
持續進行的新型城鎮化,將為數以億計的中國人從農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創造新空間。
——習近平
我們強調的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
——李克強
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
——李克強
[當前形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城鎮化為城鄉居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提供了巨大平臺。但是,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城鎮化面臨新的形勢、新的挑戰、新的困難、新的機遇。
從外部看,全球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我國面臨產業轉型升級和消化嚴重過剩產能的嚴峻挑戰,傳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以工業化為依托的城鎮化發展模式不可持續。
從內部看,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讓13億人共享發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與此同時,經濟增長換擋降速,轉型發展刻不容緩。隨著勞動年齡人口達到峰值和人口老齡化程度提高,不能繼續依靠勞動力廉價供給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隨著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日益加劇,不能繼續依靠土地等資源粗放消耗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隨著戶籍人口與外來人口對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的不斷提升,不能依靠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壓低成本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
這表明,城鎮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拉動力、推動力、帶動力、影響力在新形勢下顯得更加迫切、更加突出。
[重要意義]
一方面,城鎮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沒有城鎮化的支撐與融合,就沒有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
城鎮化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引擎。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于城鎮化,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擴大消費群體、提升消費結構、釋放消費潛力、帶動相關領域巨大投資需求也在于城鎮化。
城鎮化是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加快發展服務業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點,城鎮化進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變革與生活水平提高,將擴大生活性服務需求與生產性服務需求。
另一方面,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通道、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我國農村人口過多,土地規模經營難以推行,傳統生產方式難以改變。城鎮化將為發展現代農業騰出寶貴空間,進一步增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能力,也將推動人口經濟布局更加合理、區域發展更加協調。
[存在問題]
順應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城鎮化發展規律,我國城鎮化仍面臨必須也有條件保持較快發展的歷史機遇,但是我國城鎮化又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
一、從城鎮人口數量看,人口城鎮化明顯滯后于土地城鎮化、戶籍在農村的農民工及隨遷人口并未真正融入城鎮、享受城鎮居民的公共服務,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居民。
二、城鎮化發展中“重面子輕里子”、“重地上輕地下”、“重硬件輕軟件”、“重短期輕長期”等問題突出,造成城市功能不完善、不協調。
三、城市病已經顯現。有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有的城市公共事業投入嚴重不足,一些大城市、超大城市出現交通擁堵、環境污染、住房緊張、空間擁擠、安全風險嚴重、生態空間不足等“城市病”。
四、一些城市發展超出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舊賬未還、又欠新賬”,人口、土地、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水及其帶來的問題尤為嚴重。
[基本原則]
堅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提高質量為關鍵,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緊緊圍繞新型城鎮化目標任務,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制定完善土地、財政、投融資等配套政策,充分釋放新型城鎮化蘊藏的巨大內需潛力,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持久強勁動力。
堅持點面結合、統籌推進。統籌規劃、總體布局,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著力解決好“三個1億人”城鎮化問題,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充分發揮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作用,及時總結提煉可復制經驗,帶動全國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創新。
堅持縱橫聯動、協同推進。加強部門間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協調配合,推動戶籍、土地、財政、住房等相關政策和改革舉措形成合力。加強部門與地方政策聯動,推動地方加快出臺一批配套政策,確保改革舉措和政策落地生根。
堅持補齊短板、重點突破。加快實施“一融雙新”工程,以促進農民工融入城鎮為核心,以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發展和新型城市建設為重點,瞄準短板,加快突破,優化政策組合,彌補供需缺口,促進新型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
【對策措施】
針對以上問題,教育專家認為:
第一,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條件,探索進城落戶農民對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的依法自愿有償退出機制。除極少數超大城市外,全面放開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留學歸國人員等落戶限制。
第二,加快城鎮棚戶區和危舊房改造,提高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將棚改政策支持范圍擴大到全國重點鎮。降低準入門檻,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交通、地下管網等建設。運用“互聯網+”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提高公共服務和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第三,擴大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范圍,積極發展中小城市,開展賦予鎮區人口10萬以上的特大鎮部分縣級管理權限試點,以特色城鎮發展帶動脫貧攻堅和新農村建設。
第四,完善土地、城鎮住房等制度,鼓勵地方利用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設立城鎮化發展基金。財政轉移支付、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中央預算內相關投資向轉移人口落戶較多的城鎮傾斜。為“新市民”更好融入“新城鎮”創造條件。
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1.別讓新型城鎮化斷了城市歷史文脈
2.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
3.以人為本描繪城鎮化新畫卷
4.“記得住鄉愁”新型城鎮化的人文標尺
[開頭示例]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當前,我國城鎮化發展面臨巨大機遇,也面對許多重大挑戰。在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推進城鎮化,必須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遵循規律,因勢利導,把握好方向,積極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結尾示例]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撥動著人們的心弦。城鎮化是人文精神的綻放,是水到渠成的過程。只要我們本著對人民負責的心態,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用“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精神精心打造,就一定能夠開拓城鎮化建設的新境界,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