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背景鏈接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潛能。發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臺,構建大中小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創客多方協同的新型創業創新機制。
2015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中,專門對 “四眾”平臺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四眾”旨在匯眾智搞創新、匯眾力增就業、匯眾能助創業、匯眾資促發展。
2015年9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建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利用“互聯網+”,積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
2015年7月27日,李克強出席國家科技戰略座談會并作重要講話,他強調,要依托“互聯網+”等新技術新模式構建最廣泛的創新平臺。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使創新資源配置更靈活、更精準,凝聚大眾智慧,形成內腦與外腦結合、企業與個人協同的創新新格局。
當前,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已成為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創業的新模式。廣州省東莞市四眾聯盟在東莞天安數碼城,基于互聯網產業的高速發展和跨界融合的日益深入,聯盟成立后將著力打造全新的創新載體,推動東莞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為東莞四眾平臺建設工作推進打好基礎。
意義分析
四眾有效拓展了創業創新與市場資源、社會需求的對接通道,搭建了多方參與的高效協同機制,豐富了創業創新組織形態,優化了勞動、信息、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資源的配置方式,為社會大眾廣泛平等參與創業創新、共同分享改革紅利和發展成果提供了更多元的途徑和更廣闊的空間。
眾創,匯眾智搞創新,通過創業創新服務平臺聚集全社會各類創新資源,大幅降低創業創新成本,使每一個具有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都可參與創新,形成大眾創造、釋放眾智的新局面。
眾包,匯眾力增就業,借助互聯網等手段,將傳統由特定企業和機構完成的任務向自愿參與的所有企業和個人進行分工,最大限度利用大眾力量,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滿足生產及生活服務需求,促進生產方式變革,開拓集智創新、便捷創業、靈活就業的新途徑。
眾扶,匯眾能助創業,通過政府和公益機構支持、企業幫扶援助、個人互助互扶等多種方式,共助小微企業和創業者成長,構建創業創新發展的良好生態。
眾籌,匯眾資促發展,通過互聯網平臺向社會募集資金,更靈活高效滿足產品開發、企業成長和個人創業的融資需求,有效增加傳統金融體系服務小微企業和創業者的新功能,拓展創業創新投融資新渠道。
當前我國正處于發展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加快發展四眾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有利于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的無窮智慧和創造力,將我國的人力資源優勢迅速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促進科技創新,拓展就業空間,匯聚發展新動能;有利于加快網絡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創新資源,提高生產效率,助推“中國制造2025”,加快轉型升級,壯大分享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于促進政府加快完善與新經濟形態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創新管理方式,提升服務能力,釋放改革紅利;有利于實現機會公平、權利公平、人人參與又人人受益的包容性增長,探索一條中國特色的眾人創富、勞動致富之路。
可以說,“四眾”是解決當前制約創業創新發展中存在的創業創新人數偏少、融資困難、成功率偏低等問題的有效途徑,是支撐創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平臺,是推進雙創的重要抓手。
[存在問題]
眾創:存在“空間”過剩、“創客”不足的風險。近些年,硅谷模式深入人心,硅谷每天誕生幾十項世界級的技術、每星期誕生十幾家公司的神話不斷刺激著創業創新者,我國各類創業園、孵化器也在不斷發展。而在國家提出打造眾創空間的政策引導下,各級政府大力推進眾創空間發展,有些地方政府把數量作為考核指標,部分城市數量達到上百家。因此,也出現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包括短期內數量快速擴張,但缺乏體系建設,功能并不完善,整合資源能力不夠,配套服務跟不上;缺少真正意義上的“創客”和優質的項目;有些創客空間淪為地產開發;缺乏穩定持續的盈利模式,無法良性發展等。
眾包:需要更開放也需要更規范。外包服務興起的時候,很多企業都會考慮知識產權、商業機密等問題,但隨著商業成熟度提升,企業逐步進行業務的條塊化分割,越來越多地接受外包服務?,F在,眾包開始顛覆外包,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服務選擇。目前我國眾包以第三方中介平臺為主,業務相對集中在設計、營銷、翻譯等領域。未來眾包要加快發展,一方面,大中型企業需要更加開放,讓更多的服務者能參與碎片化的業務中;另一方面,眾包比外包更多樣化,參與者更多,所以面臨比如知識產權、信息不對稱、誠信、商業間諜等各方面的問題也更為嚴峻。
眾扶:立體式“授人以漁”形式尚需豐富。眾扶與其他“三眾”不同,缺乏市場基因,更多體現其公共性、外部性,是集合了政府、產業和公眾等各方面的力量對創業創新扶持的立體式“授人以漁”。但是從目前來看,眾扶的參與者明顯還不夠,政府公共資源和大企業的技術、能力、平臺的開放程度欠缺,幫扶的形式尚需豐富,資源對接溝通不順暢,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解決。
眾籌:需要需加強“籌后管理”。眾籌一度因為債權眾籌(P2P)被貼上“非法集資”、“民間集資跑路”等標簽,P2P在爆發式增長一段時間后也逐漸沉淀,而股權眾籌和實物眾籌在互聯網龍頭企業的加入后逐漸發展起來。目前,眾籌的政策法律環境還不成熟,股權、債務眾籌的監管尚未規范,盈利模式、誠信環境缺失,籌后管理面臨非常大的挑戰。
[參考對策]
對此,教育專家認為,由于“四眾”是基于互聯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推進“四眾”發展,需要更寬的視野、更創新的思維。
以開放的視角確定“四眾”的發展方向。雖然“四眾”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事實上,“四眾”的發展方向上并不是只局限于互聯網,而是將傳統模式與互聯網模式有機結合起來,使“四眾”有了更廣闊的發展方向。因此來說,要大力發展專業空間眾創、鼓勵推進網絡平臺眾創、培育壯大企業內部眾創;對于眾包,要廣泛應用研發創意眾包、大力實施制造運維眾包、加快推廣知識內容眾包和鼓勵發展生活服務眾包;對于眾扶,要積極推動社會公共眾扶、鼓勵倡導企業分享眾扶、大力支持公眾互助眾扶等立體式扶持理念;對于眾籌,要積極開展實物眾籌、穩步推進股權眾籌、規范發展網絡借貸的發展理念。
以改革的精神營造“四眾”發展環境。要從放管結合,通過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健全監管制度、創新行業監管方式、優化提升公共服務、促進開放合作發展、促進開放合作發展等措施,營造寬松發展空間;通過加快信用體系建設、深化信用信息應用、完善知識產權環境等措施,完善市場環境,夯實發展基礎;通過提升平臺治理能力、加強行業自律規范、保障網絡信息安全等措施,強化內部治理,塑造自律發展機制;通過落實財政支持政策、實行適用稅收政策、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繁榮創業創新文化等方式,優化政策扶持,構建持續發展環境。
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構建“四眾”新平臺發展“雙創”新經濟
展“四創”新模式匯聚發展新動力
[開頭示例]
經過20多年高速發展和積累沉淀,我國互聯網規模龐大、應用活躍,特別是近年來,借助市場規模高速增長之勢、融合創新縱深推進之勢、深化改革簡政放權之勢,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動力強勁、潛力巨大,成為發展新經濟的亮點。
[結尾示例]
“聰者聽于無聲,明者見于未形。”科技創新永無止境,“眾創空間”發展無限。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箭在弦上不不得不發”,“四眾”實施擲地有聲,必定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