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6年3月,網曝江蘇連云港市一市民“去醫院看病,發現醫生寫的病歷和處方上的字潦草難認!”的消息再次引發網民集體吐槽。近年來,全國多地曝出醫生書寫病歷潦草隨意,甚至酷似“天書”,讓病患者捉摸不透。
有關于病歷書寫規范的問題,在輿論場中幾乎早已呈現出一種“審丑疲勞”。雖然衛生部門2010年制定的《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要求,病歷書寫應規范使用醫學術語,文字工整,字跡清晰,表述準確,語句通順,標點正確。然而,6年來這一規章的現實效果已然有限。
深度解析
[原因分析]
“天書”病歷的癥結到底何在?不少人站在“專業”的角度認為,醫生的就診量太大,所以出于“效率”的原因,對于病歷的書寫難免“從快”、“從簡”。但且不說,為了速度而犧牲“質量”始終難以讓人接受,“天書化”的病歷,可不僅僅是出現在現代大醫院的就診室里。無論是過去農村的赤腳醫生,還是相對并不那么“繁忙”的基層衛生院,潦草的病歷書寫幾乎是普遍現象。
某種程度上,潦草化的病歷書寫或許是前現代醫學特質在現代的一種延伸。過去我們的醫學往往伴隨著一種神秘色彩,一來,出于對于“秘方”的保護,一些醫生會故意使用個人化的“簡寫”,或是以潦草的字跡,來增加他人對藥方和病歷的認識難度;二來,在傳統的醫患關系中,醫方無論是從專業程度還是職業屬性上,都處于一種無條件的強勢地位,患者的“知情權”多被忽視,而“天書病歷”反倒成了醫生職業優勢的一種外溢和象征。
[問題影響]
病歷是醫生、患者、藥房三者之間溝通的橋梁,如果病歷出了問題,自然會矛盾不斷。首先,患者本就因疾病而消沉沮喪,如果再無從得知自己究竟生了什么病,該吃什么藥,難免會升級為對醫生的憤怒,甚至會開始揣度醫生的心思,加劇醫患矛盾。不少網友留言猜測:“肯定是為了規避責任,出事也查不出來!”、“多有見不得光的意思!”這些直白甚至惡毒的揣度是作為求醫者呼告無門的無奈。
其次,醫院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藥房的工作人員就一定能認出醫生的字體嗎?如果不認識,自然眉頭一皺,而憑著主觀揣度拿藥,倘若出了問題誰來為患者負責?而再次去醫生處詢問,在本就辦事難的醫院里就又加重了醫院的負擔,也加劇了患者的憤怒情緒。
[對策措施]
教育總結,一方面,《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要切實落實,嚴格監督,允許患者加入監督行列。電子病歷也要大力推行,真正做到病歷的清晰透明,這樣患者才會少一些后顧之憂,不會使本就沉重的心情再蒙上陰霾。
另一方面,醫生和患者都要注意自己的態度。身體上的傷害可以治愈,心理上的傷害卻很難撫平。醫患雙方多多換位思考,從小事做起,重視細節,醫患關系才能逐步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