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網絡外賣成為年輕消費群體的新寵,這是“互聯網+餐飲業”模式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新變化。然而,在讓眾多消費者的“胃”有依靠、足不出戶即可坐享附近美食的同時,網絡外賣背后隱藏的亂象也引起了人們的強烈關注。
2016年315將網絡訂餐亂象經由媒體的曝光之后,職能監管部門終于出手了。最近,四川省就出臺了《關于加強第三方平臺網絡訂餐管理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訂餐平臺要“三證”齊全,送餐時間不超過2小時,出現“黑作坊”將強制“斷網”,消費權益受侵害平臺要先行賠償等,目的是讓消費者訂餐安全、快捷、放心。
深度解析
[權威論述]
要切實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加快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習近平
[亂象產生的原因]
網絡訂餐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生活的常見形態,而且呈爆發性增長的趨勢,在這樣的變化速度之下,傳統的監管手段就顯得措手不及。與拿起手機在訂餐平臺上叫個外賣相比,相關部門的監管手段對“互聯網+”適應無疑要艱難很多。一方面,互聯網的“無地域性”,讓傳統的“屬地管理”模式無法施展;另一方面變化速度前所未有地加快,“實名制”等等這些剛開始還能奏效的方式,可能瞬間就會被輕易突破,沖破食品安全的監管防線。新的《食品安全法》不可謂不重視網絡訂餐這樣的新業態,但是不能不承認的是,法規的新改進也遇到了新問題,而且問題出現得還很快,充分體現出了網絡社會的變化頻率和監管的復雜性。
平臺準入的利潤至上,讓“營業執照和餐飲許可證”輕輕松松成了展示用的“馬甲”;極其龐大的交易量,讓傳統的安全“抽查”、信息“上報”等監管模式效用也微乎其微。有人把這種管理方式上的銜接斷裂稱為“陣痛期”,網絡訂餐急速爆發,經過最初的野蠻生長,很容易因為“不好管”而出現粗放無序的亂象。
[管理難點分析]
“互聯網+”的概念意味著,互聯網要與其他行業搭配,才能產生乘數效應,進一步提升價值。以網絡訂餐服務為例,從消費者下單到食物的制作、配送,涉及的主體很多,遠不是一個軟件那么簡單。我們對一家餐館、一個網站怎么管很在行,但一個網絡平臺連接起無數餐館,構建起一個龐大的系統,這該怎么管,可能就缺少點經驗了。“互聯網+”時代,會產生很多社會治理的新課題。
與網絡約租車等服務一樣,網絡餐飲消費如何準入、如何監管,將成為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備受關注、也極具挑戰的問題。對于這樣的新業態,既要避免“一管就死”,管得太細太具體,扼殺了行業的活力;也要避免“一放就亂”,監管跟不上,讓投機者得利、消費者受損。這確實考驗著管理部門宏觀的智慧、微觀的耐心。
[對策措施]
教育認為,制度要從紙面到落地生根,不可或缺的是有效執行。要讓制度真正發揮效力,職能部門要能夠積極主動承擔職責,在于督促職責履行的監督和問責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從監管層面講,必須界定好外賣平臺與接入餐飲商家之間的關系,規定好責、權、利的主體。平臺負哪些責任、餐館負哪些責任,出現什么樣的問題應該由誰來管,“誰的娃娃誰抱走”。同時加大市場檢查系統、市場評價系統的建設,線上線下一起建構起良性的市場秩序。
對于各個網絡訂餐平臺來說,也應該有更多自律意識。沒有品質與口碑保障,丟失市場與份額是“分分鐘”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