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6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對外發布。意見提出到2020年,東北地區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自主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大幅提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資源枯竭、產業衰退地區轉型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在此基礎上,再用10年左右時間,東北地區實現全面振興,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支撐帶。
2015年7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時強調,無論從東北地區來看,還是從全國發展來看,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都具有重要意義。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已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國家要加大支持力度,東北地區要增強內生發展活力和動力,精準發力,扎實工作,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
綜合分析
[權威論述]
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不能再唱“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二人轉”,要做好加減乘除。——習近平
老工業基地支柱產業要通過創新實現優化升級、脫胎換骨,進行深入改革創新,實現適應經濟新常態的戰略性調整。——習近平
[面臨形勢]
取得成績
黨中央、國務院2003年作出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10多年來,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取得明顯成效,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結構調整扎實推進,國有企業競爭力增強,重大裝備研制走在全國前列,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民生有了明顯改善。
實踐證明,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重大決策是正確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實現全面振興的前景是廣闊的。
當前存在問題
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紛繁復雜,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東北地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困難,體制機制的深層次問題進一步顯現,經濟增長新動力不足和舊動力減弱的結構性矛盾突出,發展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主要是:
市場化程度不高,國有企業活力仍然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科技與經濟發展融合不夠,偏資源型、傳統型、重化工型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適應市場變化,新興產業發展偏慢;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結構單一地區(城市)轉型面臨較多困難,社會保障和民生壓力較大;思想觀念不夠解放,基層地方黨委和政府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適應引領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原因分析]
表面上看是工業增速和投資增速大幅下滑引起的。在當前“三期疊加”的階段,東北地區“重化”特征明顯的產業特點,使得其經濟增速“換擋”可能比其他地區劇烈,結構調整“陣痛”也可能更加嚴重和持久。
但是從深層次看,東北問題“歸根結底仍然是體制機制問題,是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問題”。
從體制機制上看,東北地區市場化程度還不夠,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推動經濟發展的行政色彩仍然比較重。國有企業歷史負擔較重,活力仍然不足,現代企業運行制度、健全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尚未全面建成,國有企業激勵約束方面存在的老問題尚未根本消除。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市場活力不足,全社會創業氛圍不濃。東北科教基礎雄厚,但科研資源優勢未能有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從結構上看,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偏重,主導產業主要是面向投資領域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大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小、發展滯后,尚未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增長點。
從產品結構看,東北大多數企業處于產業鏈上游或中低端,產業鏈短,上下游產業不完整,附加值低。從產業組織結構上看,“頂天立地”的大型企業多,“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少,沒有形成產業集群和大中小企業融合發展的局面。
[東北振興的重要意義]
東北地區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和我國重要的工業與農業基地,擁有一批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資源、產業、科教、人才、基礎設施等支撐能力較強,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東北地區區位條件優越,沿邊沿海優勢明顯,是全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在國家發展全局中舉足輕重,在全國現代化建設中至關重要。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是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舉措,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打造新經濟支撐帶的重大任務,是優化調整國有資產布局、更好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客觀要求,是完善我國對外開放戰略布局的重要部署,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打造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有力保障。要充分認識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定不移地把這項宏偉事業推向新階段。
[參考對策]
總結: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治本之策。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是東北振興的根基所在。打造新的體制機制,要突出問題導向,以知難而進的勇氣、戰勝困難的信心,才能攻堅克難、革故鼎新。針對政府直接配置資源、管得過多過細等問題,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才能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放開放活市場。針對國有企業活力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深化國企改革,完善企業治理模式和經營機制,大力支持民營經濟做大做強,才能為振興東北提供重要支撐,增強發展活力。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對接京津冀等經濟區構建區域合作新格局,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完善協同發展機制,才能培育開放型經濟新優勢,不斷拓展東北地區發展新空間。
推進結構調整、實現結構優化升級,是東北全面振興必須打贏的攻堅之戰。東北地區工業結構比較單一,傳統產品占大頭、“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居多,這種狀況改變得越快,發展就越主動。結構調整和優化涉及方方面面,堅持多策并舉,“加減乘除”一起做是破解之法:促進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提質增效,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只有這樣,才能構建起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并駕齊驅、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東北全面振興的動力之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從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到促進科教機構與區域發展緊密結合,再到加大人才培養和智力引進力度,都是為了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政策和制度環境,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激情,從而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將創新拉動發展的乘數效應充分發揮出來,為東北振興積聚新動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是東北全面振興的發展之本。抓民生也是抓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是判斷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成功的重要標準。一方面解決好社保、就業等重點民生問題,全面實施棚戶區、獨立工礦區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一方面在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和打造宜居家園等方面狠下功夫,就能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民生新圖景不斷詮釋東北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文章素材
[文章精彩標題示例]
1.做好“加減乘除”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2.用“互聯網+”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3.東北發展,老工業也要“新升級”
4.東北振興“滾石上山”更需改革加力
5.創新是推動東北振興的重要力量
6.東北振興 民生需求也是動力
7.打通“任督”二脈 為東北振興提速
[文章精彩開頭示例]
1.習近平指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已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他強調,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是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治本之策。經過十多年的振興戰略的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積累了雄厚基礎,發生了顯著變化,但當前也面臨著經濟下行的嚴峻挑戰。回首過去,東北振興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面向未來,東北振興好比“滾石上山”,到了不進則退、不進則廢的關鍵階段。
2.乘坐高速經濟列車奔馳十年,東北板塊突然減速,東北大地正經歷著一場在陣痛中尋找新生的思路之變。“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是國家既定戰略”,“要想創造優勢、化危為機,必須敢打市場牌、敢打改革牌、敢打創新牌。”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為東北經濟浴火重生指明了方向。
[文章精彩過渡示例]
1.事實上,上世紀九十年代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軌,出現嚴重不適應的“東北現象”。經過十年振興,東北三省無論是經濟總量、企業技術水平、群眾生活水平,還是抗風險能力,與當年相比都大大躍升。回首當年的“東北現象”,企業倒閉,職工下崗,很多人是“悲壯的承擔”。而在新常態下出現的“新東北現象”,需要化解的是“成長的煩惱”。
2.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對于東北經濟存在的問題,必須深入分析。表面上看,“新東北現象”是外需不足、投資拉動減弱造成的“減速”,實質上是沒有解決好的傳統產業發展困境和老工業基地深層次矛盾的集中爆發。計劃經濟沉疴造成的體制機制制約沒有根除,“硬發展”又造成了矛盾疊加。不可否認,在東北一些地方,速度至上重于效益至上,發展導向重于轉型導向,投資拉動重于創新驅動,有形之手重于無形之手,保守觀念重于改革意識。這正是當前東北經濟問題的癥結所在。
[文章精彩對策示例]
1.著力完善體制機制是治本之策。東北老工業基地國企比重大、基礎好,但是國企治理模式和經營機制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極不適應,特別是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少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不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不把國企推向市場,不做好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只能是死路一條。因此,習近平強調:“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是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治本之策。”
2.著力推進結構調整是治本之要。由于歷史原因,東北地區工業結構比較單一,重工業比重偏大,工業布局同質化程度高,迫切需要推進結構調整,走差異化發展、錯位發展的路子,形成合作共生的良性互動。具體說來,就是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多策并舉做好“加減乘除”法。對于基礎雄厚的裝備制造業要做大做強,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加快培育,對于服務業要大力發展,對于傳統產業要改造提升,對于基礎設施建設要繼續擴大,對于民營經濟要積極發展、大力扶持,如此等等。必須緊緊抓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治本之要,徹底改變東北老工業基地單一經濟結構模式,以結構調整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
3.著力鼓勵創新創業是治本之魂。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這條鐵的規律適用于民族和國家,也適用于企業發展。企業吃老本、不創新甚至慢創新,就要失去活力,就要停滯落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充分證明了這個顛撲不破的道理。東北老工業基地由新中國初期全國領先,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落后全國水平,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安于現狀、缺乏創新的結果。因此,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必須走創新發展、創新引領之路。要鼓勵創新創業,既要營造創新創業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又要切實采取激勵措施,大膽試、大膽闖,允許失敗,目的在于讓創新創業活力迸發。
4.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治本之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抓民生或者民生沒有保障,容易誘發不穩定因素,而沒有穩定,企業發展無從談起。此外,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夠促進消費,加快服務行業發展,從而使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有效對接、相得益彰。對于東北老工業基地而言,由于國企經濟效益下滑,相當多國企職工生活困難,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僅是一筆經濟賬,而且是一筆政治賬。只能抓好,不能糟糕。只有這樣,才能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奠定堅實基礎。
[文章精彩結尾示例]
1.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和下行壓力并存,新舊動力轉換還比較艱難,形勢愈加復雜。對于正處于“滾石上山”階段的東北,更需以壯士斷腕的勇氣,背水一戰的決心,用改革激發出內生發展的巨大活力和動力,趟出一條振興發展的新路來。
2.我們期待,東北地區在新一輪的振興過程中,能夠化壓力為動力,變挑戰為機遇,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捕捉和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方面,能夠有實實在在的突破。
3.相信只要真正優化體制機制,完善市場環境,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民生產品,在提升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感的同時,東北地區一定會找到經濟振興的又一個新動力。
4.我們堅信,在未來中國發展版圖上,東北將會成為奠定中國制造業強國地位的重要一極;在未來各地你追我趕的差異化發展背景下,東北將以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和綠色發展模式成為中國的一片綠肺;在未來走向世界的發展格局中,東北將成為東北亞區域發展中心并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5.“千難萬難,只要重視就不難;大路小路,只有行動才有出路。”這是清醒認知,也是自我定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已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國家正加大支持力度,東北地區更需要增強內生發展活力和動力,精準發力。所謂輸血重要,自我造血更重要。只要上下一致,戮力同心,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東北地區必將譜寫出濃墨重彩的新章節、贏得更豐沛的尊嚴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