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公車改革實施以來,“圍著輪子轉,隔著玻璃看”式走馬觀花的下鄉走訪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開展政府購買服務或集中調配車輛的形式,提高了公車的利用率。但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個別地方干部抱怨申請不到公車,或車補不到位等,出現了“沒公車不愿下鄉”“盡量少下鄉”的情況。
[綜合分析]
近年來,中央從治理“車輪上的鋪張”,到深化“車輪上的改革”,從創新提供方式,到有效保障公務出行,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這是貫徹落實八項規定精神的具體措施,是轉變政府職能、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的重要內容,是順應民意、維護黨和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彰顯了我們黨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決心與勇氣。
但出現沒公車不下鄉的現象,從本質而言這是車改過渡期的表現,是車改向縱深處發展需要經歷的過程。一些官員“不愿下鄉”的主要原因集中在車補不到位、車輛申請困難和缺少租車平臺等方面,簡單地說,就是“人多車少,可用車輛不足”,在車改的社會化、市場化服務環節未取得突破之前,這是必然會出現的場景。
從一些基層官員“沒公車就不下鄉”的現象來看,一些涉事官員明顯背離了兩個本分。
其一,下鄉是職責所系,實屬本分,有沒有公車都應該下鄉,不應討價還價。正如有學者所稱,“在沒有公車的年代,老一輩的基層干部不也都堅持下鄉嗎?”享樂在前,拈輕怕重,為了不干事便生硬找借口,這是對自身職責的背棄。
其二,一些官員本就不該享受配備公車福利,被拿走公車名正言順,如果再拿公車說事,消極工作,就屬于無理取鬧。進而言之,這是對公車改革的阻撓,也是對中央政見的不配合。
[參考對策]
專家總結,對“沒有公車坐就不愿下鄉”,既要譴責部分官員的不作為,更要努力加快車改的進程。
一方面,要最大程度地激發現有公車和車補的效用。調配使用公車的過程中,不能以“服務領導”為條件,讓有限的車輛仍然閑置不用,而應該以“距離遠、任務重”為原則,采取拼車下鄉、集體服務的方式,提高公車的使用效率。尤其是要加強車補的使用情況考核,對那些領取車補卻拒絕下鄉的官員,應該停止相應的車補發放。
另一方面,則是應當加速公車使用的市場化服務過程。出臺政策,鼓勵社會車輛參與到車改過程中,以此彌補公車數量不足的狀況。當下的網約車發展得如火如荼,倘若地方政府能夠積極利用此種社會資源,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讓網約車參與到車改過程中來,那么下鄉公車數量不足的狀況,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