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循環經濟的思考
“發展才是硬道理”,在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引導下,我國在經濟領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奇跡,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這繁華的盛世之后,我們忽視了換取繁榮的代價,是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得到的。這樣的發展的方式確實會帶來短期的效益,但是正如竭澤而漁,殺雞取卵不可長久。難道環境和發展真的沒有兩全其美的萬全之策么?事實上,若想兩全,只有發展循環經濟才是上策。
何謂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其實就是對資源的重復回收利用,在回收利用的過程中會釋放巨大的經濟價值。其現實意義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是一種綠色發展的模式之一,既符合國際形勢下發展要求,又能夠為兩型社會的建立提供發展理念。
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平衡經濟和生態的法寶,實現了魚和熊掌兼得的美好愿望。而這一種智慧,并不是現代文明所獨享的,而是從我國古代就已經擁有了循環經濟發展的雛形。著名的?;~塘,就是利用了魚、桑樹、蠶三者之間的循環利用,實現了最原始的綠色發展,收獲了巨額收益的同時,也減少了對自然的破壞,尋求真正的天人合一。古人的智慧值得我們借鑒,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我們人類和自然是可以實現雙贏的。而且民眾的智慧無窮無盡,我們要善于向民眾問計,讓循環經濟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全民參與,為循環經濟發展鋪墊群眾基礎。古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積少成多是諸多社會問題能夠解決的關鍵。對于發展循環經濟來說也當如此。民眾力量雖然渺小,但若能萬眾一心去推動循環經濟的壯大,其作用是難以預計的。每個人都能行動起來,為循環發展獻計獻策,總比只依賴政府單干要有保障的多。因此,若想發動民眾參與其中,必先要從其意識的提升開始,重視循環經濟的發展,同時引導民眾在現實生活中加以踐行,才能真正讓循環經濟的發展,在群眾的沃土中,生根發芽。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作為發展基礎,是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正所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就能保護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所以只有將循環經濟貫徹落實到實處,抓常抓細,才能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