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意外,“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成為中國第一項巖畫類世界文化遺產。
在已有的上千處世界遺產名錄中,巖畫遺址有30余處。目前已發現的巖畫遍及世界五大洲的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考證,這些遺留在巖石上洞穴內的畫面至少已有三四萬年的歷史。在今天看來,它們更像是童畫作品,散發著童年時代的人類所有爛漫的觀察與思考,是人類在沒有文字之前的最真實的書寫。成為世界遺產的那些巖畫,更是杰出典范,它們或者和自己的環境一起構成天然的藝術博物館,向我們解釋藝術的起源;或者是已經消亡的那些文明遺存的天書,是我們與古人對話的文化密碼。中國是世界上巖畫遺存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在此之前卻沒有一處成為世界遺產,“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彌補了這一缺憾。
讓世界遺產委員會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花山巖畫”的選址。巖畫絕大部分都選在臨江或江水拐彎處,巨大的崖壁是天然的畫板,巨大的畫幅倒映在江中,再加上河流沿岸平坦開放的臺地,形成了巖畫與山水相互依存的真實的空間關系,而且2000余年中,這樣一種“自然與人的共同作品”基本未被破壞過。
仔細觀察世界各地的巖畫類世界遺產的位置,大多體現出了因地制宜的特點,并沒有明顯的規律性或一致性,但確實又顯示出人類有意識的選擇。如蒙古的阿爾泰山脈巖畫群,要么朝向東向的河流,要么朝向位于群組中心的圣山。納米比亞的特威菲爾泉巖畫,在難以企及的石面上或靠近鋒利斷面的地方都雕刻有人類腳印和動物足跡,而且巖畫數量會隨著與泉水的距離遠近而逐漸變化……這些有意識的選擇,幾乎使巖畫本身所遭遇的不可避免的風化、侵蝕等災病減少到了最小。但成為世界遺產后,這些本來人跡罕至的地方會成為人們獵奇的對象,今后,“花山巖畫”也將面臨同樣的考驗。
2014年,法國的肖維·蓬達爾克洞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個位于法國東南部阿爾代什省的洞穴,因洞壁上繪有上千幅史前壁畫而聞名。基于保護巖畫的需要,法國政府并未開放公眾參觀游覽,但為了滿足大家的好奇心,政府在附近地區建造了一個仿造的洞穴,復制了大致相同的壁畫,供觀眾參觀。這個辦法也許值得推廣。
武裝沖突、氣候變化、環境危害和社會經濟壓力不斷增加等因素,對世界遺產所產生的不利影響從未消失。但一年一次的世界遺產大會,至少都重申了世界遺產所代表的人類更為永恒與久遠的價值觀,而如何創新和有效地把遺產保護融入我們的生活,則是一張永遠的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