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6年6月,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動實體書店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財稅和金融扶持,推動實體書店經營模式創新和轉型升級,到202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業突出、多元經營的實體書店發展格局。
從最早的新華書店,到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陸續出現的北京“萬圣”、上海“季風”、廣州“學而優”……曾幾何時,書店幾乎是每個城市的一道文化景觀,逛書店也成為很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不過,近年來,實體書店的“衰落”勢頭一度令人驚嘆,如《獨立書店,你好》的作者所感慨:“當網絡書店越來越吸引讀書人的目光時,消失的不僅僅是一些傳統人文小書店,消失的其實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方式。”(來源:南方日報)
【標準表述】
[原因分析]
近年來,盡管電子閱讀、網上書店等對傳統模式的書籍銷售和書店經營造生了很大沖擊,實體書店由于成本高、經營品種單一、經營模式老套等原因,變得越來越困難,但傳統閱讀和實體書店的獨特地位和作用,依然是電子閱讀、網上書店無法替代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更多像實體書店這種便于人際交流的場所和載體,也需要在這樣的溝通和交流中促進圖書業更高、更快地發展。
實體書店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城市名片以及文化地標,具有不可消滅性。隨著國家及地方財政扶持實體書店的政策出臺,國民紙質圖書閱讀量不斷增長,帶動了圖書消費市場,同時讓實體書店看到了希望。
實體書店是城鄉重要的文化設施和文明載體,在鞏固先進文化傳播陣地、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市場繁榮、推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提高全民族素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對策]
實體書店要改革創新、積極有為,加快提升服務讀者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教育專家總結如下對策:
一是要用優秀作品來滿足讀者需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把內容導向正確視為生命線,自覺傳播健康向上文化。
二是要用優質服務吸引更多受眾,加快升級改造,由原來單一的售書功能向綜合性文化服務場所轉變,大力開展群眾性讀書文化活動。
三是要用改革創新贏得發展壯大,充分利用新技術手段拓展業務,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加快由傳統模式向新興業態轉變,積極打造文化傳播交流空間,培育有影響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