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談種地。”這是在農村時常聽到的一句口頭禪。如今這一狀況有望得到改觀。2016年6月, 陜西省富平縣20名職業農民收到了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將接受為期三年的全日制高職教育。陜西高校首次招錄職業農民,為中央“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精神寫下新的注腳。
綜合分析
[原因分析]
農業從業人員數量銳減、老齡化趨勢嚴重,農業生產后繼乏人的格局正在加劇,“無人種地”,已經是當下無法回避的逼仄現實。
在利益主體多元化、價值觀念多樣化的今天,傳統農民在社會分工上不可避免會出現“分流”。一方面,大量農民工遷徙到城市,鄉村“空心化”成為一種無奈、尷尬的現實;另一方面,一些堅守鄉土的農民通過“滾雪球”的方式成為種糧大戶或規模經營戶,即使留守在農村,依然可以“錢袋滿當當”。但是這些農民的身份色彩在淡化、職業色彩在強化,和傳統農民已經有了顯著區別。“農民上大學”既圓了這些農民的“大學夢”,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平臺。
美國人類學家沃爾夫認為,傳統農民主要追求維持生計,是身份有別于市民的群體;職業農民則充分進入市場,將農業作為產業,并利用理性選擇使利益最大化。如果說傳統農民是被動地適應市場,職業農民則是主動地擁抱市場,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重要意義]
著勞動分工細化、專業化程度日益提高,職業農民隊伍的打造,正在促使“農民”由身份向職業轉變。來自陜西的探索,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啟示:與過去“零敲碎打”式的農技培訓下鄉等做法相比,以打造新型現代化農業經營主體、重構農村勞動力結構為指向的職業農民培育,提供了農民培訓的一種“升級版”。專業化、系統化的培養環境,將有助于孵化出高素質的職業精英。
高等職業院校成功牽手職業農民,也是職業教育更好適應經濟社會需求的有益嘗試。長期以來,困擾職業教育工作的一個問題是:一方面,個別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學生難以“學以致用”;另一方面,相關從業者“嗷嗷待哺”,卻找不到提升的門路。而此次“職業教育+職業農民”的模式,將教育資源配置與國家政策導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有效銜接,既符合職業教育本身的指向,也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人力保障,打通了供需兩端,溢出的是人才紅利。
[參考對策]
教育專家總結,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需要推進農民繼續教育工程,創新農學結合模式,提升面向現代農業等領域的人才培養能力?,F代農業經營是一門系統性工程,除了種植技術,宏觀政策把握、市場營銷管理等知識缺一不可。
職業農民上大學,除了“微生物應用、植物組織培養”等現代專業技術的教習外,不可“偏科”,教與學都應有更廣闊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