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層設計和操作層面一起使勁,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環境執法過松、過軟等問題
日前,環保部通報前9個月環保法配套辦法執行情況,對環境質量變差、環境執法卻少有作為的9個城市,以及適用配套辦法案件數量為零的16個城市,給予點名批評并提出質疑。 環境問題公眾關注度極高。一個地方環境狀況的好壞變化,也折射著當地環境執法部門的執法力度和執法效果。環保部門的工作在不在狀態、是不是在真抓實干,眾目睽睽,一目了然。被點名批評的這些城市環境質量變差了,查處的環境違法案件數量卻少了,當地環保部門難辭其咎。
長期以來,環境執法偏軟的問題,備受質疑。新環保法賦予了環保部門按日計罰、查封扣押、移送公安機關等多種執法手段,加大了處罰力度,從體制機制方面為環保執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也為各級環保部門搭好了展示十八般武藝的“舞臺”。在這樣的背景下,上述9個城市環境質量變差、環境執法部門卻少有作為甚至不作為,實在有違立法初衷和群眾期待。
其實,環保執法“狠不起來”,有歷史的慣性,更有環保部門自身的惰性。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的環保法執法檢查就明確指出:環保執法過松、過軟等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相關部門環保職責不明確、執法不到位的現象時有發生。要想讓新環保法成為打擊環境違法的“利器”,環境執法是否有力、扎實是關鍵所在。
環保執法如何“狠起來”?新環保法和最近推進的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就是強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賦予了基層環保部門真正的“尚方寶劍”。
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一些基層環保部門“狠不起來”,甚至不敢秉公執法,更主要的是自身不硬,比如基層監管人員技術能力不足、重要的環境基礎數據缺失導致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難以精準,甚至有個別地方的環保執法者與監管企業存在利益關聯,吃人家的嘴軟。因此,頂層設計和操作層面一起使勁,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環境執法過松、過軟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