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環境法規的健全和社會公眾環境意識的增強,企業開始面臨各方面的挑戰,僅關注利潤的企業已經難以持續發展。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就必須將環境因素的影響融于企業的發展戰略和長遠規劃之中。
傳統觀念認為,企業唯一的責任就是獲得經濟利潤,履行環境責任會增加企業的負擔和成本。受此觀念影響,在企業環境管理的方式上,大多數企業仍采用傳統的污染防治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這種只重視末端治理的模式,既忽視生產過程中各環節的污染控制問題,又忽略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使企業的環境管理處于較低的水平。據估計,我國工業企業污染約占總污染的70%,其中工業企業污染中的50%是由于企業管理不善造成的。
忽視環境責任管理會損害企業的社會形象。有調查顯示,消費者更愿意購買那些節能環保的產品,并且傾向于購買主動承擔環境責任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當今的企業如果僅僅關注利潤,而不注重行為的合法性、道義性,對公益事業、慈善事業漠不關心,對企業污染行為視而不見的話,其社會公眾形象和消費者的認可度將大打折扣。英國石油公司在墨西哥灣的鉆井平臺“深水地平線”發生爆炸導致石油泄露后,該公司初期低估了泄露規模,但經過調查,卻立刻成立賠償基金會,開展居民補償和環境修繕工作。反觀我國部分企業出現的種種與環境責任有關的案例,無論是“水源污染”還是“原油泄漏”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公開的決定不但沒有減少社會大眾的指責,而且進一步抹黑企業形象。所以說,企業環境責任已成為企業形象訴求的重點,成為旨在塑造品牌形象的非價格競爭手段。
忽視環境責任管理會使企業失去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尤其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由對國內市場的爭奪轉變為對全球市場的爭奪,對企業環境責任管理的關注成為現代企業競爭的新焦點。國際社會對企業的環境責任管理要求日益提高,社會責任標準(SA8000)、環境管理體系(ISO14001)等標準成為橫亙在中國企業走向世界道路上的一道道關卡。廣交會期間,客戶滿意企業的生產環境而簽下訂單,昭示了企業環境責任的承擔和履行是評價企業行為是否符合社會公德的最好依據,是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環境問題與企業的生存活動緊密關聯。企業既是資源浪費的重要主體,也是環境污染的重要主體。在環境資源如此稀缺并遭到極大破壞的今天,法律法規逐步完善,環境立法逐漸加強,執法監督也日益強化,企業必須對其造成的后果付出代價,而降低這種代價的唯一準則,就是不斷加強管理,承擔起自身的環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