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是社會和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所需的人力、財力、物力、機會等生產和生活資料,資源的配置由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同完成。由于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學區房”房價飆升擾亂房地產市場;由于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暴力傷醫等醫療糾紛事故多發;由于就業資源配置的不均衡,產生了學無所用和就業選擇的極端化……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使資源分配在各領域、各人群間出現了不均衡,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由此可見,優化資源配置成為了解決經濟社會問題的當務之急。
優化資源配置才能保障我國各地區經濟的平衡發展。由于教育、醫療、就業機會等資源在某些城市的過度集中,導致發達地區有著豐富的人才儲備而且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或者投機資金的注入,這就使得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進一步加大。以目前最受關注的房價為例,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在強大的人口支撐條件和良好的經濟發展預期驅動下,房價一路攀升,已嚴重脫離了其應有的價值。失去理性的房價一方面成為城市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另一方面加大了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差距,經濟發展失衡的狀況難以改變。所以,保障各地區經濟的均衡發展,優化資源配置是重中之重。
優化資源配置才能保障我國社會的穩定運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各階層不斷分化,社會貧富差距加大,而當前我國救助資金投入總量以及占財政收入的比例都還比較低,對于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存在漏洞。弱勢群體在貧困和生活重壓之下,在心理上會有急躁和不安分的問題,如果不及時疏導,極易產生報復社會的行為,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因此,為了保障社會的穩定、人民的安康,社會弱勢群體和失意人群亟須在社會資源配置過程中受到更多關注。
優化資源配置才能保障我國人才的良性發展。年薪15萬的人,面對月薪幾千元的事業單位和公務員群體竟然自愧不如;還有高學歷者愿意放棄月薪4000元的工作去做一名月薪2000元的環衛工人,僅僅因為環衛工人在“體制內”。這是中國特有的現象,“體制內”代表著穩定、福利、社會保障,對于趨于求穩的中國人來說,“體制內”就是就業選擇的追求。然而,對于國家和社會而言,這是一種巨大的人才浪費。國家發展需要的是創新和活力,而不是安逸和穩定,只有引導人才進入到市場經濟主體上來,通過就業或創業得到更多的財富,才能實現人才的真正價值。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群體不應該無條件占有過多的社會資源,迫切需要加大對非公務員群體的資源傾斜力度。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我國目前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資源配置是一個重要命題。相信通過市場的調節和政府的支持推動作用,資源配置的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保障經濟社會不斷地向上向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