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地方政府嘗到了招商引資的甜頭,不少地方政府在招商審批過程中片面強調行政程序簡化,不論項目是否引發污染,只要來投資,一來就大筆一揮。這種以犧牲環境利益和群眾健康為代價的“帶病招商”屢屢引發群體事件,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政府為了“金山銀山”舍棄“綠水青山”的招商手段不僅增加了環保支出,更違背了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綠色發展”這一基本國策。因此地方政府應充分把握招商引資和環境保護二者平衡,充分發展綠色科技,以“綠色環保”之梳,理順招商引資“亂發”,避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要堅持“良性對接”。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路徑顯然不通,經濟建設也勢在必行,因此尋求二者平衡是地區發展的當務之急。有關部門需進一步解放思想,推進科學發展,挖掘資源優勢,在招商引資中堅持走產業發展之路,注重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加快建設步伐。通過出臺合理合法的招商優惠和鼓勵措施,激發投資熱情。同時強化服務意識,成立項目跟進服務小組,明確班子成員掛鉤負責,及時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環保問題,由主要負責人嚴格把好項目“綠色”關,對嚴重破壞環境的項目堅決叫停。
政府要重視環保技術開發,推動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減排工作。政府應主動開展環保工作,把“綠色GDP”作為評價標準積極引入。在循環經濟發展階段,有關部門需大力支持環??萍奸_發,研究環保生產資料,制造環保生活消費品,提供環保服務,為社會生產生活提供綠色環保的技術支持和設備供給,從而實現生產、生活和消費各個環節的循環經濟聯合發展模式。
只有用“綠色環保”之梳,理順招商引資“亂發”,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既有金山銀山,更有綠水青山,實現招商引資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打造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