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服裝巨頭阿迪達斯關閉其在華唯一一家直屬工廠,大批美企被傳撤離珠三角……一連串新聞事件讓人隱約嗅到困境中國內制造業外貿企業山雨欲來的氣息。我國進出口增速下滑,眾多外企老板叫苦不迭,創造了輝煌與奇跡的“珠三角模式”在危機的沖擊下弊端漸顯。倒閉潮喚起人們的深思,李克強總理在江蘇考察時更特別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轉型升級,增強內生增長動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發展目標。“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已勢在必行。
外部因素使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迫在眉睫。長期依賴歐美傳統市場的我國外貿企業還沒來得及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就在歐美消費需求大幅下降的影響下進入寒冬。歐債危機加劇、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加之歐美對中國高筑貿易壁壘,直接導致珠三角出口加工企業的訂單大幅減少。我國的外貿制造業主打來料加工,依賴優惠的政策和廉價的勞動力,而如今這已不是優勢了。特別是對利潤較低、相對簡單的產業如服裝業,很多跨國企業將其生產工廠向東南亞等國家轉移。技術含量單一、依附性過強、失去自主權等致命的缺點讓企業在金融危機、歐債危機襲來時一蹶不振。如果中國經濟不加快轉型升級、改革創新的步伐,必將在曾經的“優勢”上慘遭淘汰。
內部因素是促使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根本所在。外因始終通過內因起作用。此次危機之前,我國傳統加工貿易企業的缺陷已初露端倪。原材料價格上漲、稅費負擔重、管理效率低、成本高等壓力在依賴廉價勞動力取得的利潤遮掩下其實早已存在。我國流通產業也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布局不合理,集中度低,城鄉發展不均衡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繼而引發低層次惡性競爭。憶往昔,勞動產業發展靠人口紅利,看如今,資本上漲訂單價格反壓低。中國制造的悲慘境遇正是在警告國人,沒有技術含量的勞動力終將被更加廉價的勞動力所取代,沒有競爭優勢的產品終將被致力于優化升級的產品所取代,沒有掌握自主營銷渠道和產品定價權的企業終將被掌握核心科技和品牌營銷的企業所取代。這是危機四起的傳統制造業留給國內其他企業的重要思考。
當前,政府部門已經意識到經濟轉型升級是增強競爭力、提高綜合國力的戰略核心,為此,各級政府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把經濟轉型升級作為政府的重要工作來抓。只有通過不斷完善經濟體制、加大投入、加大創新人才培養力度等有效手段來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才能實現產品從“量”多到“質”高的轉變,才能推動我國早日完成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蛻變,才能使我國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