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申論熱點:"家長作業"是學校教育的錯位
來源:易賢網 閱讀:701 次 日期:2017-03-01 16:33:40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2017申論熱點:"家長作業"是學校教育的錯位”,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背景鏈接

《人民日報》報道了一些奇葩的家庭作業,比如華北某市的一所重點小學布置了一道作業:讀《時事畫報》電子書,總結三件大事。結果家長一查發現這是份清末的報紙,用的是繁體字還用了廣東的方言。云南某高中數學老師解得了方程教得了幾何,卻解不出一年級兒子的作業。報道發出了“考孩子還是考父母”的詰問。

綜合分析

[現象分析]

《時事畫報》是晚清革命派在廣州創辦的著名文藝刊物。其內容雖不算佶屈聱牙,但文通意順地領悟大概,對于不同行業、不同教育水平的家長來說,難度系數顯然不算小,至于孩子,估計只有看熱鬧的份兒了。這種家庭作業,何止拼爹拼媽,簡直要拼七大姑八大姨。打著素質作業的旗號,干著為難家長的活兒——這種劍走偏鋒式的家庭作業,看似是在創新求變,實際上與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背道而馳,只讓創新流于表面。

從題海戰術走向素質教育,本來是基礎教育自我糾偏的一次契機。遺憾的是,不少素質教育偏重于形式創新,并未遵循教育規律。一方面體現在過分求新,近乎怪異,比如上述事例。另一方面是不考慮現實操作難度的“形式主義”。比如現在很流行的“微信作業”,一些老師要求學生每天在班級微信群里“打卡”交作業。讀拼音、背單詞、說感受等等,都能被布置成微信作業。家長們每天都要給孩子錄制語音和視頻。為了完成這種家庭作業,每天要消耗一兩個小時,但很多時候只是為完成任務而完成它,對真正的素質教育起效不大。

[影響]

對這些變味的“素質作業”,至少會帶來三個“后遺癥”:一是加劇年輕家長們的“過勞”狀態。尤其在義務教育階段,家長群體基本是各個領域的“四梁八柱”,作業敢于奇葩、敢于腦洞大開,無非是瞄準了家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心態。

二是奇葩作業會扭曲家長對教育的正確認知,懂教育的家長對其還能辯證看待,而更多不懂教育的家長會誤以為這就是孩子該追求的知識。

三是如果家庭作業“量大題難”,超出孩子的認知、消化和解決能力,讓孩子不堪重負,以至于為了不因孩子完不成作業而被老師“另眼相看”,迫使家長“越俎代庖”,不但讓家庭作業成為負擔,也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四是一些高成本的奇葩作業,背后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和教育背景的門檻,對于自己經濟能力較差、教育水平較低的家長而言,幫助孩子完成這樣的作業絕非易事。如對于復印打印、微信交作業的形式,對于沒有打印機的孩子、或對微信陌生的家長而言,無疑進一步加劇了教育的不公平。

參考對策

教育總結:

第一,未成年學生成長發育有其特定規律,學校、老師應充分根據孩子的這種特點,因人、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水到渠成,切勿急于求成、拔苗助長。尤其要引起重視的,是要回歸家庭作業的本旨。家長孩子攜手完成家庭作業,自然有助于增進家長、孩子的情感交流,并提升孩子的學習和動手實踐能力,但家庭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后續,只能是輔助和補充,不能替代課堂教學本身。

第二,學校教育的重點和“功夫”主要還在學校里、課堂上,如果老師上課時不合理規劃,只講個綱目大概,而把大量教學內容、功課等“重頭戲”都留到課后,布置到家庭作業中,那就本末倒置,同時也讓家庭作業“承載”的功能過多,讓未成年學生負擔過重,難以招架,只得由家長出面應付,使得家庭作業成為“家長作業”,轉嫁為無意義的家長的負擔,這本質上是教學方式的變形走樣,是學校教育主體意識和主體責任的錯位,不僅無益于孩子獲取知識、提升素質,也是老師教學不負責任的體現,完全偏離了家庭作業的本來面目。

更多信息請查看申論考試資料
易賢網手機網站地址: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為準!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云南網警備案專用圖標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
云南網警報警專用圖標
未满十八18勿进黄网站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