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一份申論試卷是由“注意事項”、“材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構成的,那大家在考場上拿到申論試卷開始作答時最先看的是什么呢?是先看“材料”還是先看“作答要求”呢?毫無疑問,肯定是“作答要求”!“作答要求”也就是題干,它明確告訴我們要去干什么。
審題,是作答申論的基礎,更是高分的前提。俗話說“跑不跑題,關鍵看審題”,審清題目的重要性已經無可厚非,毋庸置疑!那么,到底該如何審題?審題審什么呢?下面教育專家用一道真題來分享一下審題的重要性,看看通過審題都能得到什么。
例題:“給定資料3”介紹了S大學舉辦心理健康節活動的情況。假如你是該省教育廳的一名工作人員,全程觀摩了這次活動,校方請你在這次活動的總結會上發言,請草擬一個簡短的發言稿。(20分)
【要求】(1)內容具體,符合實際;(2)目的明確,切合主題;
(3)語言生動,有感染力;(4)不超過500字。
審題一共有六大要素——題型、對象、范圍、問數、字數、特殊要求。通過“發言稿”三個字可以確定這是一道很簡單的考查貫徹執行能力的題目。而第一句“‘給定資料3’介紹了S大學舉辦心理健康節活動的情況”,簡單一句話,估計大多數的人只關注“資料3”了,它規定了作答范圍,同時也要看到它還說了S大學舉辦心理健康節活動的情況,這是介紹背景,告訴考生的答案應以這次活動作為基調。再看下一句“假如你是該省教育廳的一名工作人員”,這是在介紹考生答題時的假定身份,表明作答時要站在全省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也就是說,不能把眼光僅局限于某一個城市,某一所學校,應該放眼全省去談這次活動。“全程觀摩了這次活動”這句話就是說“我”對此次活動很了解。“校方請你在這次活動的總結會上發言,請草擬一個簡短的發言稿”這句話交代了考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活動的總結大會上發言,也就是發言是對著誰——在校學生與老師,而“我”要做的就是寫這份發言稿。
接下來整理得出的信息:
1. 題型——貫徹執行能力的題目
2. 對象——寫一份大學心理健康活動節總結大會上的發言稿
3.范圍——給定資料3
4.問數——一問
5.字數——不超過500字
6.特殊要求——語言生動,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