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禮服人 以德化人
——提升國民素質正當時
曾幾何時“謙謙君子”風被“土豪”“狂拽酷炫”風所替代;曾幾何時“誠實守信”“遵章守紀律”成了“傻子”“呆板”的代名詞;曾幾何時頭頂“泱泱中華、禮儀之邦”光環的我們成了外國人眼中“會走路的錢包”......我們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國家實力不斷提升、國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經濟上來說我們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國。但文化軟實力上、國民素養上來說,我們卻缺乏與“大國”相匹配的形象。國家崛起不能僅僅是經濟上的崛起,更應該是民族精神、中華文明的崛起。提升國民文明素養是樹立大國意識、塑造大國形象、推動中國振興的內在要求。
《論語》有云:“不學禮,無以立”。禮者,禮儀、禮貌;立者,立身、立業、立國。從個人層面來講,這里的“禮”是指講禮貌、守規矩;從國家層面來講,這里的“禮”的概念更為寬泛,指的不僅僅是禮儀、禮貌,更是國民的文明素養和道德修養。每個國民都是國家的名片,個體素質的高低影響到國民素質的高低。個人為人處世、立身立業要講究個以“禮”服人,如此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國家富強繁榮、被他國尊重更要追求以“禮”化人,如此才能真正四海賓服。公民素養不只是關乎個人形象,更關乎國家形象。
目前,社會上不文明行為時有發生,國民素質問題引發熱議。出境游井噴,旅游不文明現象屢見不鮮,比如在文明古跡上亂刻亂畫、不遵守參觀規范、攀折花木;出行路上,亂停車、不遵章行駛、稍有不合就動手的“路怒”;日常生活中,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插隊加塞等不良行為;網絡平臺上,盲目從眾、肆意轉發謠言、進行人身攻擊、人肉搜索侵犯他人權益......《慎言.御民篇》中說道:“天下興行在民趨于正”,國民的高素質是國家強盛的根基。提升國民文明素質,減少不文明現象,是凈化社會風氣、弘揚社會正能量的必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始終保持較高速度的增長,物質財富日益豐富,溫飽問題已經解決。“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提出,給發展定下了新目標,做出了新要求。我們要從量的增長轉變成質的提升。恰如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的那樣,勞動力,尤其是高素質的勞動力,對未來中國的發展而言至關重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在國家發展步入“彎道”時期,國民素質的高低決定著我們能走多遠,飛多高。
素質看似只是個人修養的問題,實則關乎國家形象。社會是由一個個體組成,每個個體都具備較高的素質,整體素質必然不會太差。只有學禮、守禮,才能立身、立業、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