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是一個人學習的起始階段,這一階段學習質量的好壞,對孩子的一生有著無法估量的影響。孩子從幼兒園的小朋友變成一年級的小學生,這是人生道路上一個大的轉折。作為家長,做好處于這一階段的孩子的教育引導,讓孩子更快適應新的環境,十分重要。
1.培養文明行為。要求孩子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要尊重長輩和老人,要關心弱者和需要幫助的人,要會用禮貌語言,即:“請、您好、謝謝、再見、對不起、沒關系”等。父母除了講道理教育孩子外(比如在車上鼓勵孩子給老人、給病人和比自己更小的孩子等讓座;或在孩子出現不文明、不禮貌行為時,及時制止),更要注意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用自己文明禮貌的語言和行為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地影響。
2. 要培養孩子正確的站、坐、行姿勢。要求孩子坐如鐘、站如松、行如風、臥如弓,還可以讓他背幾句諺語作為自我要求。家長要注意孩子看書、寫字時的正確坐姿,因為孩子正處在長身體階段,若不注意,脊柱容易變形。孩子看書、寫字時,身體要坐直,眼睛距離書本需一尺左右,筆尖與手指距離一寸,胸前距離桌子一拳。決不能躺著看書,不在光線很暗或很強的地方看書,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半小時,看書學習一段時間后,要到戶外走走或望望遠方,以保護視力。需要補充的是,孩子在家吃飯時,家長最好要求孩子與大人同桌吃,不允許他邊吃邊玩,更不允許端著碗到處走,這不但有利于良好習慣的養成,也有利于身體的健康。
3. (1)教會孩子寫自己的名字,能說出父母的名字和工作單位、家庭住址、家中主要成員與自己的關系。
(2)教孩子會數100以內的數,數出20以內實物個數,會寫10以內的加減法算式,要會口算得數在10以內的計算,做到脫口而出。
(3)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家長要教孩子多講講故事、背誦古詩、唱唱兒歌;帶孩子上街、進公園、去作客時,要引導他觀察樹木、房屋、動物等的形狀、顏色,留心身邊發生的事,并讓他說出來,回家后或事后可問他能否說說去過哪兒,那些地方有什么東西給自己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也可讓孩子練習說說簡單的看圖說話。平時,家長應多與孩子對話,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4. 作業與成績
家長要從孩子實際出發,制定恰當的學習目標。一年級學生做作業,需要家長主要抓他們做作業的習慣。孩子做作業,第一要注意他們的寫字姿勢;第二,要規定他在一定的時間內做完,不能拖拉,不能做做玩玩或做做吃吃,這樣,孩子是很容易分心的,長久下去,就會養成作業拖拉、效率很低的壞習慣。孩子做作業,不僅要求正確率高,還要求字寫得端正,簿面整潔。
每個家長都十分關心孩子的成績。孩子測試成績的高低,較為客觀地反映了他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由于每個孩子自身情況不一樣,因此造成成績不好的原因也不同。如有的孩子成績不好是因為太貪玩、缺乏毅力,這就需要家長嚴格要求,教育孩子認真對待學習;有的孩子成績不好則是由于接受能力較差,這就需要利用多次復習的方式補缺補差。針對不同的原因,家長要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引導和幫助。父母要冷靜客觀地看待孩子的成績,既要鼓勵他們取得優良成績,也要允許他們有失誤,要理解、尊重孩子。如不問青紅皂白,采取打罵教育,會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甚至會造成他們弄虛作假。家長要從孩子實際出發,制定恰當的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