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后,我國迅速成為對世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經濟大國,發展成果舉世矚目。但與此同時,我國環境安全問題也日益嚴峻,青天碧水的景色已被“厚德載霧”取代,GDP的持續增長與日益枯竭的資源形成鮮明對比,這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問題成為眾人討論的焦點。
長期以來,對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人們總是認為,他們是對立體,即保護環境就無法發展經濟,追求經濟發展就必須犧牲環境。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現實生活中出現了大量環境污染現象,環境安全問題頻發。實踐證明,犧牲環境不僅不能帶來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反而產生了大量的負面影響。事實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輔相成,經濟發展為環境保護提供物質保證,好的環境為經濟發展提供發展基礎。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不可將二者對立看待。正如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所言,脫離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離開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二者皆不可取。
脫離經濟發展抓保護是“緣木求魚”。發展經濟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果暫停經濟發展的腳步,一味進行環境保護,將直接影響人民的生活水平。何況今天所說的環境保護,不是簡單的保護或消極的防治,而是在保護的前提下,對環境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因此,環保不但不能要求經濟停滯不前,還恰恰需要持續的經濟力量為環保提供物質支撐與技術支持,脫離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無異于“緣木求魚”。
離開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自然環境是人類繁衍、生存的基礎;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是人類維護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焖僭鲩L的GDP背后既有飽受污染的城市,又有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垃圾數量,更有頻繁發生的環境沖突。種種亂象告誡我們這種拼資源、毀環境的發展模式并不利于經濟的持續增長。因此,我們決不能走西方發達國家“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的老路,絕不能離開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而是要積極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
緣木求魚不可取,竭澤而漁更不可行。在生態文明寫入十八大報告、全民期待“美麗中國”的今天,我們需要積極探索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新道路。經濟發展關系人們的生活水平,環境狀況決定人們的生存條件,以經濟發展支撐環境保護,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只有走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之路,才能既保證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又滿足人民群眾宜居安康的迫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