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
從12月6日開始,南京市首次實行公務車限行,30%的公務用車被要求封存。昨天是南京實行三成公車限行的第四天,到底全市共有多少輛公車被封存停駛,哪些車牌號被封存,這一直是個謎。網友希望,能將封存停駛的公車車牌號“曬”出來。
【申論范文】
南京禁公車出行,不管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就是要營造空氣清新、交通井然的良好局面,就是要塑造公車帶頭減排的形象。雖然公車之于良好空氣貢獻率到底有多大并沒有明確的考證,但究竟有哪些公車被列入禁行的范圍,公眾有知情的權利,相關部門控制在內部掌握,顯然,不能起到公車帶頭限行的模范作用,更與公眾的知情權相違背。
此番公車禁行,是在國家公祭日活動前后的臨時之舉。但其對空氣的控制,根本上仍然是在南京保障二級空氣質量的一個防控措施。在南京保證空氣質量的259號方案中,已有明確的規定。既在二級空氣保障措施時,公車禁行,應該在網上進行公示。而此番為了保障國家公祭日的空氣質量的280號文件,仍然屬于二級防控措施,又何必單獨劃分出來,文件的效用實在是大打折扣。官方以一個“文件沒有規定”來讓公眾去猜度到底有哪些公車被禁行,確實讓公眾很費心,也不免讓相關方面丟面子。
既然文件沒有規定公示禁行公車,那這樣的禁行規定,就自然給相關部門的公車有了騰挪轉移的空間,即便是被禁行的車輛,只要監管部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或哪位領導打了招呼,就可以堂而皇之地駛上街頭。“破窗”一旦打開,這30%的禁行范圍,有多少輛公車志愿“宅在機關”?公眾難免會不太樂觀。
禁行的規則,不僅是用來宣示,裝飾門面用的,更是用來執行,并最終用來保障空氣質量的。執行就必須伴隨著監督,沒有監督的執行,或者只有內部監督的執行,只能讓禁令成為“跛腳鴨”甚至是“高超的魔術”、暗箱里的操作。禁令當然需要內部機關的監督。南京方面表示,各區和各個機關單位會加強監督,然而這樣的內部監督,難免有內部監督眼懶、懲處手軟的利益糾葛。即便有官方以“公眾要相信我們”來懇求,也難以喚回公眾對禁行令的信心。沒有實質意義的舉動,缺少誠意和嚴密的措施,公眾又何以相信“半遮琵琶”的執行令呢?
公車禁行,表明南京方面有這樣的決心。但在具體執行中,卻違了初心。這樣的言行不一,著實讓禁行令給了社會多重解讀空間。禁而不止,是權力自打臉的失范之舉。公車禁行,讓公眾來猜,也正戳中了權力欲止又行的沖動。那兩份本質相同禁令不同的文件,正好成了這種權力不想收斂的最好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