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安全離不開網絡立法
來源:易賢網 閱讀:920 次 日期:2017-02-04 11:20:33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網絡安全離不開網絡立法”,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網絡的高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方便、快捷的生活。但隨之出現的隨意收集、擅自使用、非法泄露,甚至出售、倒賣公民個人信息,通過網絡實施詐騙、勒索、侮辱誹謗他人等違法犯罪行為,嚴重損害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及社會公共利益,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網絡立法已是大勢所趨,網絡立法刻不容緩。

在缺乏完善的“規范因素”的時候,不和諧便會出現。我國網絡文化出現的種種問題,從表面看,原因是個別人道德失范、倫理示范,網民網絡安全意識不強;但從深層分析,這些問題的產生,與對網民個人信息保護不得力、政府監管力度不夠有密切聯系;而根本原因在于我國關于互聯網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立法缺失,網絡信息傳播還無法可依。為此,必須進行網絡立法,加強網絡信息保護,規范各方行為。網絡立法,有利于營造安全、文明有序的網絡環境,有利于保護網民隱私和維護網絡的健康發展。

做好我國的網絡立法工作,要注意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建立法律位階較高的法律,以有效打擊網絡違法行為。目前我國關于互聯網的相關法律不完善,且位階不高,難于根據法律追究不法分子的法律責任,容易使不法分子鉆孔空子。在立法過程中,對提供公共或專業服務,涉及個人信息儲存和利用的機構,要明確其承擔的相關法律義務;對以非法手段獲取個人信息的行為,應規定相對嚴厲的懲治措施。

第二,實行網絡實名制,構建公共理性網絡環境。由于網絡具有開放性、匿名性的特征,不可避免地存在虛假信息借“輿論監督”之名泛濫,網絡可能被利用成為散布謠言、惡意中傷他人的平臺。要通過立法加強網絡監管,對來自網絡的聲音進行必要的引導和規范,有必要進行網絡實名制。網絡實名制是構建公共理性網絡環境的有利手段,而公共理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機制與理性支撐。

第三,借鑒韓國等國的經驗,結合我國傳統文化與國情,加強個人信息保護。韓國網絡不堪黑客攻擊而引發大規模個人資料外泄事件,正好警醒我們要重視網民個人信息保護,要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立法,提高個人信息保護的技術門檻。網絡實名制可推行以“后臺實名,前臺匿名”為主的運作形式,在有效遏制謠言產生的同時保證言論自由、保障網民信息安全,從而最大程度規避網絡實名制的弊端。

網絡安全攸關人民利益、國家安全及社會穩定,網絡立法是建立文明有序網絡環境的有效手段,網絡安全離不開網絡立法。著眼未來,我們仍要進一步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網絡立法,致力于保障我國網絡安全,構建和諧穩定社會。

簡評:

網絡實名制與網絡立法專題卷,此卷以網絡立法作為切入點,探析了我國網絡實名制和網絡反腐等諸多社會問題。這是一篇申論范文,值得肯定的是:體現了應題目要求,圍繞材料所討論的主題展開行文。體現了反映問題、分析原因,著重提對策。整體行文思路清晰,所作闡述有理。相比第一次作答語言表述中口語化表述問題明顯沒那么嚴重了,內容也更為充實??傮w更符合出自模擬行政立場,運用模擬行政思維思考問題的寫作需要。還應注意之處主要體現在:

第一,首段有必要結合具體表現反映問題,更具說理性,也更能體現所討論主題是來源于實際,體現所討論主題的時效性。如:結合垃圾短信、網絡詐騙、“黑公關”、收費刪帖等普遍性導入,這樣更有助于更充分地體現網絡秩序亟待治理的問題。

第二,進一步提高邏輯意識。在進行原因分析時,如:原因分析方面,體現了從表面原因、深層分析兩個層次進行分析,深層次分析中包含了對網民個人信息保護不得力、政府監管力度不夠有密切聯系,以及根本原因。存在表述形式不一致,未能按照輕重主次關系進行表述的邏輯要求。應該認識到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網絡誠信和社會責任的缺失,再是從各角度進行分析。這就要求去提高準確提煉核心意思的能力,才能確保表述的準確性。而且,在進行原因分析之后,應該馬上肯定網絡實名制有助于改善現狀,解決問題,并進行具體的分析。如:肯定 “網絡反腐”能推進反腐工作的進行,但不是治理腐敗問題的根本武器。需要從完善整體法律環境入手,所以需要加強網絡立法。這樣,提對策才是合理,有必要的。而且,提對策時,也應首先表示要重視并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立法,以體現思想認識對具體行動的指導作用。

更多信息請查看申論考試資料
易賢網手機網站地址:網絡安全離不開網絡立法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為準!
相關閱讀申論考試資料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云南網警備案專用圖標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
云南網警報警專用圖標
未满十八18勿进黄网站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