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2015年10月,安徽女子李娟因“見義勇為救女童”被惡犬咬至重傷在網上不斷升溫。事發后,李娟收到超過80萬元捐款。然而警方調查發現,李娟實被男友的狗咬傷,所謂“見義勇為”也是男友一手策劃。隨后百名捐款者擬討回捐款。
【標準表述】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時期,網絡募捐、微慈善等異軍突起。網絡募捐相比傳統的募捐方式門檻低、傳播快、影響大、互動強、效率高,使善款暢通無阻,讓募捐者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救助,感受愛心的溫暖和慈善的偉力。
網絡募捐低成本高效率的優點理應得到肯定。但是,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和開放性,募捐信息的真實性得不到保障,詐捐、騙捐事件多有出現。另外,網絡募捐善款的使用和余款流向,也往往缺乏透明和監管,容易引起社會爭議,傷害慈善募捐的公信力。
然而造成詐捐、騙捐事件屢出不窮,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第一,網絡募捐平臺有網站、微博、論壇、QQ群、游戲,只要有網民去的地方,就可能有網絡募捐的存在,一般人不容易分辨真偽;
第二,網絡募捐,很多時候成了點對點的行為,公眾給私人賬號捐款,缺乏必要的中間監督環節,募捐資金的使用、善款余額的處置,缺乏透明監督,甚至出現“攜款出走”的事件。
【具體措施】
第一,網絡慈善相關的立法,應該更加規范和完備,讓網絡募捐的陣地更加有序、更加有效、更加有力。
第二,對網絡募捐的主體資格設定必要的門檻,給予合乎條件的個人和團體必要的募捐主體地位,對參與網絡公益募捐的行為進行一個準確的定位和定性。
第三,公開善款使用情況,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的廣泛監督。
第四,扶持網絡募捐平臺建設。
一方面,避免網絡募捐平臺雜亂無章,對各種網絡平臺,實行網絡募捐資質認證;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應建設正規的、有影響力的網絡募捐平臺,方便各種網絡募捐活動的高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