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背景】
作為制造大國,我國正面臨內外雙重挑戰。內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中央的引領至關重要;對外,我國主要競爭力依托低成本勞動力,但這一優勢已經喪失。在此背景下,加速推進經濟結構升級是唯一出路。作為制造大國,轉型的核心還是制造業,有兩個關鍵點:技術和體制機制。很幸運,眼下正在掀起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其對產業的滲透程度前所未有。如若運用得當,通過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適時引導新常態經濟,便可在新經濟產業形態下實現彎道超車,進而推動國際競爭力的轉型升級。因此,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應運而生。
德國和中國都是制造大國,當然,就制造水平、質量、口碑和文化而言,我國和德國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同樣,德國在面臨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時候,也在面臨同樣的兩個問題:怎樣發展新技術產業?如何用新技術提升傳統制造業?
【中國國情】
與德國不同的是,中國制造在2.0、3.0時期就有很多不足,轉型升級可能是要2.0、3.0、4.0同步推進,要解決原來在質量、管理、品牌、設計等各方面的不足,轉型的范疇很大,需要用完整的體系,思考、探索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研究國際經驗在于借鑒,而不是要照搬。這需要官、產、學、研共同努力,尤其是政府,應為企業打造、提供好的服務平臺,動員企業進行試驗、試點、示范。
【戰略一:中國制造業需構建好生態】
發達國家制造業,特別是德國,過去在制造業領域有非常好的基礎和經驗。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包括德國工業4.0在內的全球制造業的發展戰略可能會對整個世界制造業的格局帶來一些新變化。即便在德國也可能同時存在2.0、3.0、4.0,而中國這個問題更嚴重,制造業大多數仍處于2.0時期,少數在3.0時期,達到4.0標準的微乎其微,不得不面對多層次境況。因此,需要把國際上好的理念、經驗和中國制造業的實踐結合起來,真正落到實處,使制造業部門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和發展生態。
框架容易建,但是生態是一個有機體,各種組成部分應該有良性循環的內在互動機制,而不單單通過外部的因素將其拼接成一體。這也是為何深圳創新生態總被夸贊,因為各種創新要素源源不斷地從全世界各地往深圳聚集,而且那些要素之間能夠形成優化配置,不斷地形成各種鏈條、各種產業,最后反向帶動整個生態越來越好。
【戰略二:中國制造2025,要從制造到服務】
無論是德國提出的工業4.0,還是美國倡導的工業互聯網,都是對其產業基礎設施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的整體測試及考驗。與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基礎較弱,雖然在產量規模上已經有很大優勢,但在質量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依然很大,這些差距不僅僅體現在硬件上,在管理理念、思想方面更是如此。要知道,僅是硬件上的技術引進與革新遠遠不夠,企業過分依賴于引進技術,會降低自身研發的動力。
同時,企業管理思想層面尤為落后,而這對于我國產業升級轉型很重要?,F在大部分企業只注重生產技術硬件上的學習和引進,而忽略了企業管理者自身理念的學習。雖然技術是企業生產能力的硬件指標,但我國現階段產業轉型所需要的是管理者在管理思想上的變革及相應的自我學習能力,這是企業管理者的必備基本素質,也是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的必備“軟件”。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現階段,企業自身不能過于封閉,應當抱有主動開放交流、學習的態度;產業轉型不能操之過急,在相對復雜的環境中保持冷靜,切勿盲目跟風。產業轉型以及企業自身的變革發展都需要一定時間,不能受外界影響頻繁變動而難以持之以恒。
此外,我國各個規模的企業與發達國家同等規模的企業相比,在生產數字化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德國與美國的大企業和小企業之間雖有差距,但并不明顯。而我國企業之間的差距非常巨大,所以,從我國自身情況出發,政府需注意兩點:第一,各個規模類型的企業轉型發展不可能齊步走;第二,對于中小企業,政府能發揮的作用極大,可構建一個第三方輔助平臺助其轉型與發展。我們需結合我國國情,在這個時代開辟出一條符合自己需要的發展道路。中國制造不能從制造到制造,借鑒德國,不放棄制造的同時轉型服務。
【戰略三:中國智能制造,需要走樣機牽引戰略】
我國的制造業產業鏈亟須完善,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在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還要為中小企業搭建技術創新平臺、技術標準平臺和服務平臺。至于創新鏈,我國多年的科研成果實際上都是以仿制為主,如何讓中國創新走在世界前端,是發展創新鏈要考慮的問題。解決創新鏈的問題有兩條路徑:一是需求牽引,由企業提出問題,高校及研究機構解決問題,再回過來服務于企業;二是技術推動,通過高校及研究機構原創的顛覆性技術,更新產品。這兩條路都要通過一定的體制和機制來實現。中國制造業整體發展戰略,不僅要考慮效益的問題,還要考慮技術問題。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發展確實存在一定困難,國企的市場競爭能力不足,技術比較落后,產品的競爭力較低;部分民企通過引進外國先進設備,提高了產品競爭力,但民企的再生能力較差,引進的技術很難衍生出下一代技術。目前,我國制造業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是企業缺乏動力和能力。因此,中國的智能制造需要走樣機牽引戰略。
政府及企業應在五個方面采取相應行動:首先,建立起核心領域的專業技術體系,關注軟件與信息技術能力(例如分布式軟件系統與大數據分析領域)領域和專業技術知識;第二,制定共同的標準,以便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能相互聯系,交換信息;第三,建立起一個覆蓋全國范圍的高速寬帶網絡,以應對在未來出現的大量數據傳輸交換的需求;第四,針對數據安全,出臺一整套明晰的規范與指導;最后,建立一個支持經濟轉型的大環境,政府應當在其中起到前瞻性與建設性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