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深圳龍崗盛平社區發出“救救10歲患白血病的女孩小樂平”倡議之后,愛心款額已達105萬元。小樂平的父親黃光耀與社區服務中心簽協議,每月提交使用明細,將余款捐給其他有需要幫助的人。沒想到事情突變,答應捐20萬元的廣州企業要求退回15萬元,網友質疑照片顯示病床上出現iPad,隱瞞家里有錢的事實。然而,事實的真相其實是:企業退捐只因財務搞錯;iPad是小樂平的舅舅刷信用卡買的其他品牌的Pad,送給她打發寂寞時間。由此卻演發了這一“退捐門”、“ipad門”事件。
【標準表述】
1.救助資源結構性失衡
大部分企業及愛心人士傾向于對治愈效果好、救助簡單易行的大病患兒進行救助,使得救助資源集中于此類患兒,而其他大病患兒的救助資源則不足。
2.專業服務能力不足
在醫療救助的資金籌集過程中,絕大部分捐贈人只愿意資助慈善組織提供直接的醫療費用或康復器械的救助。使得慈善組織很難將募集款用于提供其他類型的服務或用于自身建設,影響了慈善組織提供專業服務的能力。
3.慈善組織之間缺乏銜接
目前的慈善組織大都獨立運作,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方式。就不同疾病的大病救助而言,缺乏統籌會導致救助資源集中于某幾個病種,造成一些疾病救助資源不足,另一些疾病的救助資源過剩。就同一種疾病患兒的救助而言,缺乏統籌會存在過度救助的可能性,而患兒和家長在了解不同慈善組織的救助標準以及準備申請資料的過程也需要時間。
【具體措施】
1.政府應完善醫保體系,體現“兒童優先”。
2.慈善組織需調整救助項目,突出專業化。
3.建立兒童大病救助的慈善聯合平臺。
4.加強對慈善組織和慈善活動的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