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京津冀協同發展,近日有兩件各界十分關注的事。一件是《“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印發,另一件是北京新的城市總體規劃完成修編,2月17日經北京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將上報國務院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
【標準表述】
把兩件事放在一起說,是因為兩者有太多相通相聯的地方。指導思想一致,上位約束一致,都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總框架下,分工不同,但目標一致,路徑一致。
發展與生態并重,是新的發展理念在規劃中的具體體現。過去的規劃,更重視發展指標,缺少生態保護的剛性約束指標,缺少城市開發邊界約束,使得“攤大餅”式的無序蔓延,自然資源過度消耗,成為城市建設中的普遍現象。
此次京津冀“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建設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北京新修編的總體規劃,全面統籌融合山水林田湖等生態資源,搭建全域空間的管控體系,具體劃定生態紅線、城市增長邊界,目前已初步劃定的生態紅線區面積約占市域面積的73%,生態不可侵犯的剛性約束正在確立。
【具體措施】
年初,北京把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市委市政府的頭等大事;年尾,把協同發展作為一個重要部分,落實到政府各部門一把手的年度述職中。推進三地協同發展,不是口號和目標,而落實到了干部考核的剛性約束中。
在京津冀整體層面的規劃越硬,更有利于三地發揮各自的“軟優勢”。作為區域協同發展的國家級試驗區,京津冀正在完成的“高難度動作”,必能提升整個地區的“發展指數”,推動三地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區域經濟的深度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