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熱點面對面:解決“三農”問題的神來之筆
來源:中央宣傳部 閱讀:3507 次 日期:2009-02-04 08:18:07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理論熱點面對面:解決“三農”問題的神來之筆”,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2006年開春,200多位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齊聚北京,參加中央舉辦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共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計。胡錦濤同志在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全面闡述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3月份召開的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了具體部署。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著眼于加快推進現代化、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提出的一項歷史任務。它不僅在全社會引起了廣泛關注,更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普遍歡迎??梢哉f,它是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神來之筆,是惠及億萬農民的民心工程。

新農村建設意義何在?

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我們黨一貫的戰略思想。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強調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提出“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制定和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采取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了農業和農村發展,改善了農民的生活。

十六屆五中全會立足農村實際,從黨和國家工作的全局出發,進一步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它不是一般性的口號要求,而是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在新階段“三農”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新形勢下破解“三農”難題的戰略舉措。

建設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但總的來看,農村面貌依然落后。全國目前仍有近4萬個村不通公路;一半的行政村沒有通自來水;3億多農村人口的飲用水沒有達到衛生安全標準;60%以上的農戶還沒有用上衛生廁所;2%的村莊還沒有通電;農村人口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貧。

1978年到2005年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糧食產量由6095億斤增加到9680億斤;

肉類產量由856萬噸增加到7700萬噸;

農業增加值由1018億元增加到22718億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255元;

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由67.7%下降到45.5%;

農村貧困人口由2.49億人減少到2365萬人。

古人說:“食為政先”,“農為邦本”。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安天下的戰略產業。尤其對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的安全、糧食的安全至關重要。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三農”問題始終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只有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才能實現全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建設新農村,是處理好城鄉工農關系、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首先從農村展開,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迅速發展,城鄉差距明顯縮小。但改革重點轉到城市后,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農民增收放緩,城鄉收入差距又明顯擴大。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有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如果農業發展慢、農村不景氣,那就不可能有工業的興盛、城市的繁榮。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國家的整體實力有了顯著增強,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因此,必須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加快農村建設步伐,實現城鄉互促互動、和諧發展。

建設新農村,也是擴大內需、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迫切需要。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國發展經濟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當前,我國內需不旺,產能過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消費需求不足。為什么不足?關鍵就是占人口大多數的廣大農民收入不高,手中沒有錢。目前約占總人口2/3的農村居民,消費支出還不到整體的1/3。若能讓這一龐大群體的錢袋子鼓起來,有了足夠的購買力,中國農村市場才能真正打開,擴大內需才有了重要的基礎??梢哉f,通過新農村建設,切實促進農民增收,我國經濟發展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正是在對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深刻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上,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清醒分析和判斷的基礎上,黨中央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決策,吹響了新農村建設的嘹亮號角。

更多信息請查看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為準!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云南網警備案專用圖標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
云南網警報警專用圖標
未满十八18勿进黄网站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