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畢業為何到技?!盎貭t”
——如何看待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
2006年8月,27歲的小張從北京一所名校本科畢業3年后,又回到校園里讀書。不過這次他不是攻讀研究生,而是花兩年時間讀技校,專門學習一門技術。拿著本科文憑“回爐”讀技校,在10年前,這事聽起來肯定不可思議,如今卻已并不新鮮了。在當前供大于求的就業市場上,技校生成了很多用人單位的“香餑餑”。與此相對,大學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卻呈下降趨勢。大學畢業生和技校畢業生就業的反差,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面臨比較嚴峻的形勢。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不僅是一件關乎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大事,更關系到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那么到底怎樣看待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這個社會性問題呢?
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大,原因何在?
“博士生一走廊,碩士生一禮堂,本科生一操場。一個招聘人數不多的崗位,前來應聘的常常有上百個研究生或是上千個本科生?!边@是一位女大學生對某大城市招聘會現場的描述,當今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近幾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持續大幅度增長,因而有人就認為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大是高校擴招惹的禍,仔細分析,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前幾年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有較快的發展,這是在長期堅持內涵發展基礎上實現的,是黨中央、國務院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對國家、對民族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21世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各國都在努力培養和挖掘人才,以便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占據制高點。對于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大國而言,人才資源是我們唯一可以依靠的在未來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本錢。但是,中國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僅占總人口的5%左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如美國是35%,日本是23%。同時,接受高等教育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企盼,他們知道,知識就是力量,教育改變命運。不上大學也是要就業的,對于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如果沒有經過高等教育階段的文化、技能培養,在今后,他們的就業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困難。
事實上,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度的增加,是受社會的整體就業環境影響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加大的這幾年,恰好是我國總體就業矛盾加劇的幾年,新生勞動力就業與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相互交織,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銳。來自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數字表明:雖然2006年城鎮安排就業人數創紀錄地突破1000萬人,但依然還有1400萬人待業。2007年可提供的就業崗位總計也只有約1200萬個,但新增就業人數達到2400萬人。這樣一來,勞動力供給嚴重大于崗位需求,大學畢業生就業空間也必然受到擠壓,適合他們的崗位也就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大,原因還在于區域發展差距以及城鄉二元結構而導致的結構性矛盾。它表現為“有人沒事干,有事沒人干”、“事兒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崗位少”等等現象。一方面,由于區域和城鄉之間的鴻溝,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更多地考慮城市和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眾多的畢業生競爭有限的崗位,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國家人事部公布的數據表明,2005年僅北京、廣州、上海、深圳4個城市就接收了15個省市10.9%的大學生。另一方面,廣大欠發達地區和基層普遍缺乏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但由于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戶籍政策、保障制度、編制數量、經費困難等方面的影響,畢業生即使想到這些地方去就業也往往難以落實。這就在客觀上造成大學生到西部、到基層就業的空間狹小、渠道不暢,也加劇了畢業生就業的困難。
同時,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大也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有一定關系。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銳地感知社會需求的變化,從而相應地調整優化專業設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擴招后投入跟不上,辦學條件相對落后;一些學校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人才培養不能完全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等等。
另外,社會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觀念更新滯后。許多人認為上了大學就是“鯉魚跳龍門”,身份改變了,一定要找個好工作才算就業;很多家長認為,大學畢業生干具體工作就不算體面就業等。導致相當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就業預期較高,不能適應就業市場的需要。許多大學畢業生寧肯“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層、到中小城市就業。就高不就低的結果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
令人欣慰的是,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上述問題正在逐步得到改善。